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這個難題就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爲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李約瑟難題是由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來的,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引申爲:爲什麼中國在近代落後了?

19世紀初,英國的紡織廠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爲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很多人認爲這是明朝、清朝的統治者造成的。其實,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首先問另外一個問題,爲什麼美洲的印第安人沒有進入到農耕文明時代?爲什麼是歐洲人征服了美洲,而不是印第安人征服了歐洲?

中國古代的造紙術

第一:農業社會的“次級產品革命”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將人類的歷史分爲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因此,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三次革命造成的,即認知革命、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

人類的歷史在1.2萬年前又發生了一次重大改變,那就是農業的出現,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是採集和狩獵,農業出現之後,人類開始了農耕和飼養牲畜。農業最初只是採集和狩獵的補充,但是,很快就取代了採集和狩獵。農業不是在一個地方誕生的,世界各地的人類都獨立馴化了不同種類的動植物,例如:小麥、大麥、綠豆、豌豆、綿羊、山羊是在新月沃地被馴化的;水稻和粟是在中國被馴化的;油棕則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馴化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則馴化了玉米、甘薯、馬鈴薯、火雞、羊駝。與此同時,有些動物的馴化地並不能明確,這說明世界各地的人們可能還將同一種野生動物分別馴化,比如豬和牛。

水稻的馴化地點是在中國

農業是在世界不同地區出現的,但是,時間有先後,小麥和山羊大約是在1.1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新月沃地被馴化的;在距今9500年前至8500年前,中國的長江流域的居民馴化了水稻;美洲農業出現的時間則較晚,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在距今5500年前,美洲有動植物被馴化,玉米大約是在5000多年前被馴化的,羊駝則是在4000年前被馴化的,玉米的馴化地點在墨西哥,而羊駝的馴化地點則是在南美洲。

農業出現之後,人類就進入到了農業社會,但是,農業社會可分爲兩個階段,早期農業社會(5000年前的農業社會)與農耕文明時代(5000年前至200年前),人類大約是在5000年前至6000年前進入文明社會的,青銅器的使用、文字的發明與城市的出現,標誌着人類進入到農耕文明時代,嚴格來講,美洲的瑪雅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都沒有進入到文明時代。印第安人的文明始終處於石器時代,沒有金屬工具,也沒有發明車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

是什麼限制了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農耕文明的發展呢?是大型哺乳動物!在所有誕生農業的地方,都存在農耕,但是,次級產品革命僅僅發生在非洲和歐亞大陸。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人們飼養家畜主要是爲了獲得家畜身上的皮和肉,獸皮用來製作衣服,而肉則是當作食物。飼養家畜,如果僅僅是爲了獲得獸皮和肉,那麼,就要將家畜宰殺,這屬於一次性的利用,這種利用方式非常的低效。在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前,人類學會了開發家畜身上的次級產品,在家畜還活着的時候,就能從它們的身上獲取資源,比如,農民從奶牛身上獲得乳汁,從綿羊身上獲得羊毛,利用馬和牛來拉車,就是開發家畜的次級產品,在它們還活着的時候,就充分利用它們身上的資源。利用大型動物馬、牛、駱駝來當作牽引力,進行耕地、運輸,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其重要性可以與近代社會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相提並論。美洲和澳大利亞爲什麼沒有開發家畜的次級產品呢?因爲美洲和澳大利亞沒有大型的哺乳動物,這裏的大型哺乳動物在人類發明農業之前就已經滅絕了。澳大利亞四周都是海洋,長期與世隔絕,這裏的生態系統非常的獨特,人類大約是在5萬年前至7萬年前進入澳大利亞的,人類剛剛進入到這塊新大陸,狩獵技術是非常先進的,澳大利亞的大型哺乳動物從未見過智人,智人也彷彿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因人類的狩獵活動,澳大利亞的大型哺乳動物過快地滅絕了,澳大利亞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時間也大約是在4萬年前至5萬年前,這與人類大規模進入澳大利亞的時間是相吻合的,這些動物還沒有來得及被人類馴化,就已經滅絕了。人類進入美洲的時間則更晚,人類大約是在1.5萬年前進入美洲的,人類進入美洲之前,並未發明農業,但是,此時,人類的狩獵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先進的狩獵技術導致了美洲馬的過快滅絕。

美洲印第安人馴化的羊駝

爲什麼是歐洲人征服了美洲,而不是印第安人征服了歐洲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爲美洲的農業社會沒有開發家畜的次級產品,而之所以沒有開發,是因爲美洲缺少可供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那麼,接下來,我們再討論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爲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第二:農耕文明的“馬爾薩斯循環”

人類大約是在5000年前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的,與此同時,人類還學會了開發家畜身上的次級產品,引發了“次級產品革命”,但是,農耕文明的技術創新速度是非常緩慢的,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裏,沒有重大的技術突破。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爲受到了馬爾薩斯循環的制約。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認爲,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人口的增長是幾何級增長,呈現的是等比數列,而食物的增長是算術級增長,呈現的是等差數列,隨着時間的推移,食物的增長速度會嚴重滯後於人口的增長速度,當食物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時,經濟就會出現萎縮的現象,並導致人口的減少,當經濟持續蕭條之後,就會迎來複蘇,人口又會增長,這就是馬爾薩斯循環。當然,下一個馬爾薩斯循環與上一個馬爾薩斯循環相比,人口數量、資本積累以及創新速度都有一個緩慢累積的過程,整體而言,經濟總量是增加的,只不過在農耕文明時代,受制於馬爾薩斯循環,經濟總量的增加速度非常有限,這也是農耕文明的普遍特徵。

中國的農業資源與歐洲相比,有着很大的優勢,中國古代龐大的人口數量,就是中國農業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體現,中國位於太平洋的西岸,亞歐大陸的東部,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在夏季,溫暖溼潤的海洋氣流能夠從東南沿海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部,中國的氣候是雨熱同期,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中國長江流域的水稻能夠一年兩熟,中國的耕地甚至不需要休耕,中國水稻的畝產量遠遠高於歐洲的小麥和大麥。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使得中國的農耕文明非常的發達,但是,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的江南與歐洲的英格蘭,是最有可能出現工業革命的地區,即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但是,相比而言,中國的江南有很多的劣勢,所以,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了。

16世紀至19世紀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第三:中國江南地區的人口問題

16世紀至18世紀的世界貨幣是白銀,被稱之爲“白銀資本”,白銀通過國際貿易,最後都會流入到了中國,白銀到了中國,就像到了它天然的中心,因爲中國位於世界經濟的中心。中國長江流域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當時有大量的稻田改種棉花和桑樹,一部分農民已經脫離了糧食生產,而以手工業爲生。工業革命應該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因爲棉布是人類的生活必需品,棉布的產量極其大,把棉花製作爲棉布的工序複雜,投入的勞動力也多。對於18世紀的世界經濟來說,技術創新最迫切的領域,恐怕就是棉紡織業了。棉花是一種經濟作物,與農業的聯繫最爲緊密,棉紡織業的發展也推動着農業的商品化。1769年,英國鐘錶匠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紡紗機是由水力推動的,1785年,英國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棉紡織業出現了機械化,但是,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時期的紡紗機

人類很早就學會使用畜力、風力和水力了,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的發明,並不需要科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任何一個熟練的工匠,都可以製造出這樣的機器,中國在元代就出現了水轉大紡車,利用水力來紡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人還發明瞭水磨和水排,水磨是將水力作爲動力來推到石磨,而水排就是利用水力來鼓風鑄鐵。爲什麼中國古代出現的水轉大紡車沒有引發工業革命呢?因爲中國江南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密集程度太高了,中國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屬於家庭副業,是農業經濟的補充,中國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使用的紡車,一般都是單錠紡車,很少使用三錠紡車,因爲三錠紡車只有青壯年勞動力才能操作,而單錠紡車婦女和小孩都可以操作。明清時期,中國農村的家庭紡織業,始終是農耕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替代,因爲大量的勞動力被束縛在了農業生產上。水稻種植業的勞動密集型程度高,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口多,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密集型的水稻種植業與少量的人均耕地面積,意味着農業投入的勞動力過多,使得大量的農業人口被束縛在了土地上,糧食生產只能解決最基本的生計問題,而無法讓更多的糧食成爲商品,提供給城鎮居民。在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的情況下,實現機械化是沒有必要的,因爲提高機械化程度就是爲了減少勞動力投入的。機械化的紡紗廠,必須由工場主來經營,而且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成爲僱傭工人,明清時期,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很低,沒有多少人口脫離農業生產,而專門以手工業爲生。

中國古代的冶鐵業

當然,製造出利用水力作爲動力的機械,並不意味着工業革命的到來,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已經能夠熟練使用水力、風力、火力和畜力了,但是,並沒有進行能量間的轉換,用水力推動石磨、用畜力拉動鐵犁、用風力驅動帆船,都是能量的直接利用,只不過是不需要人體的肌肉力量而已。實現能量的轉換,才真正意味着工業革命的到來,蒸汽機就是將熱能轉換爲動能,電動機則是將電能轉換爲動能。

中國古代的水磨

英國最早採用蒸汽機的行業,還不是棉紡織業,而是煤炭開採業,英國位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就是溫和多雨,英國的水資源比較豐富,英國的煤礦經常滲水,排水問題是英國煤炭開採業面臨的最大的技術難題,因此,蒸汽機最早是用來抽水的。中國的煤炭資源集中在山西,山西的氣候比較乾燥,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開採煤炭,面臨的技術問題,主要不是排水,而是通風。中國古代的煤炭開採,如何解決通風問題呢?主要是人工通風與自然通風,小煤礦通常是自然通風,大煤礦需要人工通風,人工通風就是利用空氣的熱脹冷縮原理,在出風口吊火鍋,使得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實現通風。中國的煤礦也存在積水問題,但是,中國人主要是用人力來排水,在坑口設置木製軲轆一具,軲轆上面繫着一根麻繩,繩子的下端繫着牛皮包,用人力絞動軲轆,使得牛皮包下沉到水中,等皮包中的水滿了之後,再慢慢絞動軲轆,通常需要4人或者6人來完成這個任務。如果礦坑中的水太多了,怎麼辦呢?只好放棄開採,另尋新的煤礦。對於橫井煤礦來說,往往通過人工開鑿的水渠排水,運用大自然的重力作用,將水排幹。

利用蒸汽機抽水,能夠節省人力,但是,在中國,這樣的技術需求沒有多少迫切性,因爲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4人或者6人絞動軲轆抽水,完全不影響煤炭開採。明清時期,中國的森林資源消耗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對於煤炭的需求量也很大,各行各業都需要燃料,燒製瓷器、冶煉鋼鐵、取暖都需要燃燒煤炭,但是,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用機械動力來抽煤礦中的水。

蒸汽機最初是用來抽水的

中國高度發達的、精緻的農耕文明,一方面使得中國的經濟總量長期領先於世界,但是另一方面也束縛了工商業的發展。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的稅收,主要是依靠田賦,而不是商業稅,中國的人口多,耕地面積多,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依靠田賦和人丁稅,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財政收入,歐洲的人口比較少,農業產量低,政府的財政收入需要依靠商業稅,而且歐洲國家的政府往往依靠商人的貸款來維持財政的運轉,特別是在遇到戰爭的情況下,往往需要發行國債,向商人貸款,這就使得歐洲的戰爭往往帶有商業性質,政府的財政收入緊緊依靠商人,自然也就對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的重視。

16世紀的世界貿易,白銀流向中國

中國的人口數量衆多,其實也是高度發達的、精緻的農耕文明所導致的,因爲農業產量多,意味着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精緻的農耕文明與龐大的人口數量,使得中國的農耕文明深深陷入了馬爾薩斯循環,技術、資本與創新積累的速度非常的緩慢。當然,歐洲的農耕文明,也存在馬爾薩斯循環,可是,歐洲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發現了美洲和澳大利亞,廣袤的殖民地,不僅轉移了歐洲過剩的人口,而且還使得歐洲人獲得了殖民地的資源,如果把美洲的土地和資源也算在內,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的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資源佔有量要遠遠超過中國,正因爲資源多,人口少,所以,對於節約勞動力、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願望才特別高。實際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器,都是工匠發明並改進的,這就是說,蒸汽機、水力紡紗機在古代是可以找到原型的,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是由古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港的希羅於在公元1世紀發明的,稱之爲“汽轉球”,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紡紗機是中國元代的水轉大紡車。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也能製造出來蒸汽機,而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蒸汽機,是因爲中國人不需要使用機器來取代手工勞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