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排版Zed

生物總是有神奇的療愈能力,不管阿貓阿狗還是別的什麼物種,語言不通並不能阻礙人們對動物的熱愛。通過和它們接觸,人們感受到了自然最原始的一面,同時也能重新領悟何謂生命。最近奈飛推出的高分記錄片《我的章魚老師》另闢蹊徑,把視角准入到南非好望角里的一隻章魚,通過長達近300多天的追蹤,一段有關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就此拉開帷幕。

必須承認,影片傳遞的情感是真摯而美好的。但從紀錄片的角度來說,它過分側重於敘述者的主觀立場,也難免讓它陷入人類中心主義的窠臼。當然,如果忽略影片的記錄色彩,而僅僅從故事立場出發,《我的章魚老師》的確算得上是一部質樸而不失溫柔的“敘事佳作”。雖然嚴格上說,這是一部視角有失公允的紀錄片,但在喚起大部分觀衆共情的前提下,影片是否客觀,和我們通過這段奇妙經歷所感悟到的東西相比,或許已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跨界友誼下的自我感動與非議

影片以事件親歷者克雷格·福斯特的視角出發,有趣的是,作爲被訪者的他本身也是一位電影製作者。在經歷數年海外奔波後,福斯特某天意外發現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他無法再專注於熱愛的工作,甚至也無暇顧及家人。喪失生活熱情的他,在人生低谷期決定重回童年居所——位於南非好望角的臨海別墅。也正是這個決定,重新幫助他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

海洋,這個佔據地球70%面積的神祕領域,人類有關它的瞭解程度甚至不及宇宙(目前探索的領域只有不到2%)。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片未知領域,紀錄片主角福斯特卻和一隻章魚發展出一段跨物種友誼。伴隨章魚對人類放下戒備並進而與之展開親密接觸,福斯特驚訝地發現,人們對章魚除了分門別類外,有關它的生活習性其實知之甚少。爲了探索這隻章魚在海洋生態中的真實面目,福斯特決定對其展開爲期300多天的深度追蹤。

然而在此過程中,影片有兩點非常有爭議:一個是章魚在受到鯊魚攻擊後,於心不忍的福斯特決定出手援助(雖然收效甚微);另一個在於他對待章魚處境所展露的情感,被主創團隊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這裏邊觸犯了兩大“禁忌”,首先是不和野生動物接觸。之所以不推薦這麼做,因爲這是一種人爲干預行爲,會破壞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法則。作爲食物鏈底端的弱者,面對更強力掠食者的攻擊,以旁觀者姿態出現的福斯特無論和章魚友情多深,都不應該在它苟且偷生後,幫助其進食恢復。

談及這位海洋朋友受傷時的情景,福斯特面露悲傷道:我總感覺是因爲我的存在才引來了掠食者,進而導致它(章魚)受傷。這段充滿高度共情與自責的獨白無疑是影片另一個比較有爭議的部分,因爲相對客觀環境,它明顯充滿人類自以爲是的主觀動機,並陷入到一種虛妄的悲傷中。

有兩個細節可以佐證這種不必要的自責是多麼的多餘。其一是福斯特通過研究發現,捕食章魚的鯊魚實際上眼部功能趨近爲零,他們捕獵的主要途徑還是通過自己的嗅覺展開。換句話說,無論福斯特在不在現場,都和章魚有沒有被追捕沒任何關係,因爲鯊魚顯然不是衝着人類的氣息而來。

其二是,影片選擇用這段話來加強故事和觀衆之間的情感鏈接,帶有明顯的誘導性。從紀錄片所追求的客觀性來講,這種手法顯然有悖其基本創作原則。如此一番騷操作,也難免有觀衆看過該片後,發出“自然被人類拍攝得再美再浪漫也無法掩蓋她就是一個殘酷的絞肉機的事實”的抨擊之聲。

不過,凡事都不存在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客觀”。赫爾曼和喬姆斯基合著的《製造共識:大衆傳媒的政治經濟學》就對“新聞觀點”有過精妙論述:“除傳統功能外,美國媒體是爲控制着它併爲它提供資金支持的強大社會利益集團服務並代其進行宣傳的”。翻譯過來即是說,所謂的新聞自由和客觀,其實全都是掌握它的機構想讓你看到的“事實”,而這並不代表事實本身。

引用書中的這個觀點,倒不是想批評主創在創作過程中過分偏向人類立場的表達。畢竟,如果從福斯特的視角來看,他所理解的這段關係正如同他在片中展露的情感一樣真實。雖然從宏觀視角來審視這種主觀闡述,你會發現人類的解讀有些牽強甚至自作多情,但對當事人而言,和章魚的經歷未嘗不是另一種層面的真實和客觀。所以,拋開影片中這部分帶有爭議的部分,接下來談到的纔是這部電影真正觸及人心的部分——用共情牌打造帶有宣教意義的自我審視和自我糾錯。

友誼之後的深度反思和救贖

和被篩選過的新聞觀點一樣,《我的章魚老師》雖然能讓你明顯感受到一股子濃濃的人類本體論的味道,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通過一段跨界友誼體悟到生命的偉大和寶貴。

影片最悲情的一幕來自福斯特和章魚的訣別——與異性章魚交配後,福斯特的章魚朋友爲保證章魚卵順利產出選擇絕食。待到章魚卵順利出產,它爲期一年的生命週期也走到盡頭。一個生命的起點是另一個生命的終結,詩意,又黯然。回憶起親眼目睹曾與自己擁抱過的章魚,死後被一頭鯊魚擄走的情景,福斯特再一次無語凝噎。可這一次,我不再因爲影片有失偏頗的講述視角產生不適,因爲我明白,無論看似魅力富饒的海洋環境如何險惡,至少這兩個物種之間的友誼,是真的。

這個結尾之所以打動人心,在於它讓人切實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生生不息。相對更高級的掠食者,章魚無疑是卑微而弱小的。然而就是如此底層的物種,也依舊展現着令人動容的求生意志與生存哲學。影片好幾次表現的和鯊魚智斗的場景,都讓觀衆欽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果然,上帝很公平,它在削弱你某項技能的同時,一定會在另一方面給與你足夠的智慧幫助你延續下去,儘管維繫本身可能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兇險異常。

看過章魚的遭遇,難免將它和人類自身進行比對。相同的是,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弱者,我們都無法在不借助外力的前提下和更兇悍的肉食動物競爭生存資源。不同的是,章魚的壽命只有一年,而人類的壽命卻長達數十載。在有限的一年裏,章魚爲了生存下去尚且已經拼盡全力,人類卻在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蝕下淪被異化,被各種身外之物所困、所擾。如此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慨:生活中那些纏繞我們的煩惱,在死亡面前皆爲浮雲。

影片帶來的另一個啓示,或許正如福斯特所言,是我們通過和野生動物的接觸,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顆星球上的過客,而是其中的一份子。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敬畏生命和自然,並感恩饋贈,而不把一切視爲理所當然:

“進入這片水域,你會感到極致的自由。生活中所有的煩惱問題全部消失,你會開始關心所有的動物,會明白每一種動物都極其重要,會理解這些野生動物的性命有多脆弱,有多不堪一擊。我和野生環境接觸,它也與我對話,它的語言是可見的(動物)。它教我去感覺我是這個地方的一份子,而非訪客。”

章魚的一生短暫而燦爛(這也是我的過度闡釋,躲避追殺可一點不燦爛!),但它到底完成了生物的終極目標:傳承。在一種巧妙的呼應中,福斯特帶領兒子一同前往海域展開研究,後浪繼承前浪的經驗、知識,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傳承。看到那一幕,一股暖流慢慢湧上心頭。大概,這就是生命有趣的地方。儘管大家來自於不同的文化、階層、物種,但對於如何生存下去這件事,我們終究殊途同歸。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