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崎嶇、交通閉塞、貧窮落後,曾是太和鎮胡進村的真實寫照。

胡進村位於我市西南方,從市中心驅車約90分鐘,繞過幾道彎,才能探尋到這個“藏”在山溝溝裏的小鄉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2017年之前,胡進村無資源、無資金、無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爲零。

如今,走進胡進村,滿眼綠色撲面而來,筆直的柏油馬路兩旁矗立着嶄新的路燈,昔日的荒地變成“聚寶盆”,種滿草莓、藍莓、白芨等,胡進村也成爲獨具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

空山人去地不荒

9月11日,在胡進村藍莓基地裏,幾位村民正彎腰修整雜草。離藍莓基地不到幾米的地方便是一大片草莓大棚。順着大棚往不遠處看,一座小山丘上種滿了白芨。

“雖然村裏勞動力不多,但全村產業面積佔了190畝,可耕種土地都被利用了起來。”村黨支部書記胡寶慶自信地說。

上世紀80年代始,村裏人想方設法往外走。總人口2100餘人的村子僅有百餘人常住,勞動力僅60餘人。

空山人去後,耕地十有九荒,村子日漸蕭條,滿山雜草叢生。

2016年,一條嶄新的公路延伸到村裏,給這個省級貧困村帶來了通往幸福路的希望。加之產業振興戰略的大力提倡,胡寶慶打起了“脫貧致富靠產業”的算盤。

面積不到6平方公里的小村莊如何走產業化經營道路?“得通過土地流轉,把閒置的土地盤活並集中起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業。”胡寶慶心中揣着一本明白賬,“流轉土地讓農戶有租金,還能在基地幹活拿薪金,一舉兩得。”

2017年,胡進村集中連片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成立金雞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面積510畝,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爲一體的模式,大力發展藍莓等生態林果產業。

如今,青黃不接的一片荒地變成一個個產業基地,該村25畝草莓、15畝白芨、50畝藍莓等“金果果”遍佈山山嶺嶺,繪就一幅“地不荒”的新農村新畫卷。“要種就種個與衆不同”

一片空地上,500盆盆鉢像一個個列隊的士兵,被整齊劃一地擺放着。“這是我們今年4月份從浙江引進的藍莓品種‘優瑞卡’和‘天后’。”胡寶慶笑呵呵地說,“藍莓基地裏還有500盆,每盆一次結果量大約有3兩。”

不同於普通藍莓,新品種的需冷量非常低,極早熟,耐旱,對土壤的適應性強,溫室栽培不成問題。“我們準備一盆盆賣,大家可以買回家在自家陽臺上種植。”聽着胡寶慶的熱情講解,記者也不禁動了購買的慾望。

“2017年4月份種的老品種也很好喫,都是無化學污染的。”據介紹,老品種藍莓共種有50畝,今年產量達到2000斤,明年將迎來“大豐收”,預估產量超萬斤。

既然老品種藍莓產量多又好喫,爲何要引進新品種?胡寶慶低頭一笑,答道:“要種就種個‘與衆不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優。如此我們的品牌特色就更鮮明,其他地方也跟風不了。”

走不尋常路,得有別人沒有的技術。在浙江省經營一家大型種苗培育公司的胡重九便是村裏的技術顧問,也是胡寶慶的侄子。2018年9月,胡寶慶從胡重九那裏引進了草莓新品種“白雪公主”,這一白色的草莓,讓胡進村聲名大噪,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帶着牛奶香氣,有種喫水蜜桃的感覺,甜而不膩。”喫過“白雪公主”的市民胡倩對其特殊的口感回味至今,“等明年胡進村的草莓結果,我還要去喫。”

梧桐茂兮,鳳凰來棲。2019年5月,浙江一批客商來草莓基地考察,一眼相中白草莓,並與胡進村建立合作關係,“顏值高”的白草莓收購價達到100元一斤。

雖有白草莓這一“搖錢樹”,可胡寶慶並不止步於此。今年9月,他引進3000株黃色火龍果,又名燕窩果,預計明年6月結果。

“燕窩果很難栽培,產量不高,1株只能產一兩個,但一個可賣20元錢。”胡寶慶說,該果的果肉像纏纏綿綿的燕窩絲,甜滋滋,入口即化,清甜中帶着淡淡奶香味,稱得上是火龍果中的‘果王’,產量一旦穩定,經濟效益便非常可觀。

而今,“藍莓天后”“草莓公主”“果王”在胡進村齊聚一堂,還有像棗子的軟棗獼猴桃等新奇水果,“下一步,我們將擴大新農特產品種植規模,引進現代農業高端種植技術,開發生態觀光農業。”胡寶慶說。鼓了腰包 美了生活

早上6點,天矇矇亮,街道上已有5位村民戴着草帽、手拎水桶朝草莓大棚走去。

“我5點半起牀,過了個早,走10分鐘的路來‘上班’。”70多歲的柯愈安,是村裏的貧困戶,因右腿殘疾無法乾重活已有30餘年。

“以前只能靠政府補助過日子,老伴在田裏種點稻穀、紅薯維持生活,談不上有收入。”回憶起曾經的苦日子,柯愈安的嘴角在顫抖。

“現在可好了,我既能收土地流轉的租金,又能在基地打工拿務工費。去年我的收入就過了萬。”柯愈安說,自從村裏發展林果產業,他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日裏再也不閒着無所事事,“上班”很積極,對工資也很滿意。

2019年,村裏種植基地共安置困難羣衆36人、吸納部分務工村民100餘人,村民人均務工收入達5000元。目前,胡進村84戶貧困戶、288人全部脫貧。

“我們打算2022年全面完成幼苗培育基地建設,打造5家生態農家樂,完善生態果園、有機蔬菜園、清水養殖園建設,讓村民腰包更鼓。”胡寶慶談起未來,眼裏滿是憧憬。

“今年10月底,2017年種植的15畝白芨就成熟了,屆時可有70萬元的純收入。”胡寶慶介紹,村集體經濟收入在去年已突破30萬元,今年將突破百萬元。

產業旺了,收入豐了,人居環境更美了。2019年,村裏加大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入資金100餘萬元,完成300米灌溉渠道、二次刷黑“四好公路”工程;投入資金25萬元,完成400米排水港硬化、清理;投入資金20萬元,新建公廁2座……汪府灣、新王才灣、毛家井灣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生態建設,村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眼下,一座座整齊劃一的小洋樓,一條條一塵不染的鄉間小路見證着胡進村逐步奔向小康的足跡。

“脫了貧不滿足,一定要致富”“鼓了腰包,還要美了生活”“期待鄉村更美麗”……透過村民們的樸實話語,不難感受到,在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充滿勁頭,美好的日子更有奔頭。

記者感言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家喻戶曉的名言,要想村民們的小康生活駛入發展“快車道”,必須找準“支點”,撬動脫貧攻堅,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省力槓桿”。

一片“貧瘠”之地,從何處找準“支點”下手,我在胡寶慶的敢作敢爲中找到了答案——在貧瘠之地種上“搖錢樹”。

4年時間,胡進村刷新產業模式,大力發展“莓”經濟,走農文旅融合的路子,帶動和培育村民增收致富,讓村民在就近的產業基地務工,這樣的方式助推了農村繁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支點”找準,脫貧就有捷徑,小康生活再不是“藍圖”。

當然,要讓槓桿省力,還需科技作支撐。胡寶慶如此“任性”做“精、特、優”農產品,浙江的先進技術給了他莫大的底氣和勇氣。可村村不會都有如此好的渠道,這就需要扶貧工作隊及相關部門多出技術思路和指導,讓村民們看到方向和希望。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呂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