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與詩爲什麼那麼風流和喫香!得益於社會氛圍濃厚和羣衆基礎紮實。主要有兩點因素:一是詩歌是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二是詩歌可以敲開仕途的大門。這兩點,使得詩歌創作有了廣泛而紮實的羣衆基礎和社會興詩氛圍,全民都在嗨詩,積沙成塔,從而登峯造極,十八般武藝基本都被唐人耍過了,弄了本《全唐詩》,上下左右,裏裏外外,邊邊角角,沒有不覆蓋的。寫詩的更是五花八門,三教九流,老弱婦孺,全部上陣,嗨呀嗨。呈現的故事多多,現摘編幾個段子,分享一下。

一、爲爭詩作著作權打官司。

著作權,大唐那會就有強烈的願望和訴求了。在國子監,大唐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部門發生了一起,關於爭奪一首20字五絕詩的著作權的官司。這官司居然是最高長官國子監祭酒與部下同僚之間幹起來的。

當時,國子監祭酒辛弘智寫了詩:“君爲河邊草,逢春心剩生。妾如臺上鏡,得照始分明。”同事常定宗,將其中的“始”字改爲“轉”字,就要爭奪這首詩爲己有。兩人都說這首詩是自己寫的,於是寫下了訟狀。

官司被羅道宗裁斷道:“過去五個字是標準,以說理深刻爲奇。今天一個字就要奪詩,取字數多的爲詩的主人,故詩應當歸屬弘智,而“轉’字還給定宗。”並將此狀公佈於衆,由公衆驗證。

二、改頭換面“洗詩”

有個叫張懷慶的官人,職位不高,棗強縣縣尉,相當現在的副縣級公安局長,有代表作《竊李義府詩》。張懷慶生“洗詩”事蹟出自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

張懷慶想作詩,又不下功夫,還想顯擺自己的詩藝。有一天,他詩興大發,把別人的東西,改頭換面就“創作”成功了。他把詩人李義府《白燕》拿過來,不是借鑑,找靈感,而是直接加幾個字,就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即《竊李義府詩》。

李義府《白燕》全詩是:“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大筆一揮,分別在詩句前各加兩個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對鏡)自憐迴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張懷慶“洗詩”,應該是今天網絡上“洗稿”人的祖師爺。這正是世上什麼東西緊俏,僞劣之物自然層出不窮,自古如此。

三、“詩聖”也用詩賦問仕途

“聖”杜甫,老實巴交的小老頭,年輕時也是意氣勃發,兩眼望天的主兒。他以賢相自居,感覺渾身都是本事。在唐朝,詩賦寫得好,在科舉考試中佔優勢之外,還可憑佳作直接敲問仕途之道。如果仕途職位不如意,可憑優秀作品獲得更好的職位。杜甫就幹過這事。

杜甫有段時間覺得自己的職位不夠好,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他想獲得更好一些的位置。於是,他給唐玄宗呈上了一篇《雕賦》,在“以雄才爲己任”中委婉地暗示,希望能給他個從六品以上的著作佐郎之類的官職。

唐玄宗也許太忙了,沒有理會,或者引起重視,杜甫最後獲得的官職是河西縣尉,在今天的雲南省祥雲縣附近。這落差也太大了,杜甫一氣沒去上任。後來可能是在哥舒翰等人的幫忙下,給他換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這個職位就是負責看守兵甲器仗以及門禁等工作,同原來的縣尉縣公安局長差不多,都是從八品以下的小官。

這對“竊比稷與契”的杜甫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和莫大的諷刺。但迫於生計,那會兒也沒更好的就業渠道,杜甫只好硬着頭皮混一碗飯喫。心裏自然是老大的不服,爲此,他自我解嘲寫了一首《官定後戲贈》詩曰:

不作河西尉,淒涼爲折腰。

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耽酒須微祿,狂歌託聖朝。

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

“詩聖”,再老實巴交的人,也會搬石頭砸天哦!(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