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东逃,摆脱了李傕郭汜的控制,在出逃途中汉献帝自然是派遣使者,让各地州牧前去勤王护驾的嘛,毕竟李傕等人是在后面追的,也就是此时,发生了大家熟知的事情,曹操积极去迎接汉献帝,而袁绍则没有,反倒是后来袁绍看到曹操利用汉献帝开始打压自己了,结果后悔了。

那么袁绍到底是不是一次严重的决策失误呢?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袁绍是知道把汉献帝抢到手会,对自己的益处的,别说袁绍傻,他再杀还没有看到董卓是怎么玩的吗?董卓要不是玩脱了,那就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袁绍会不知道吗?显然他是知道的。

同时袁绍也是有意去迎接天子到自己地盘的,但是他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只能说这是他根据当时的情形,以及考量到自己内部利益集团的争斗,甚至是想到了未来的发展空间等等因素,做出的一个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决策。

说到袁绍不去迎接汉献帝,大家最容易谈及的是,袁绍不喜欢汉献帝,毕竟他是董卓所立,袁绍和董卓是死对头啊,所以看不惯汉献帝。

《后汉书.刘虞传》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

一时间袁绍也有另立新帝的意图,他曾经想要拥立刘虞为帝,只不过刘虞也是老油条了,自然知道这个帝位可不是自己能做的,搞不好自己就被挫骨扬灰了,登上帝位也不过就是袁绍的傀儡而以,所以这次另立新帝的计划没能实现。

以此看来,袁绍的确不喜欢汉献帝,但是大家要明白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喜不喜欢汉献帝,那是袁绍个人的事情,和袁绍承不承认汉献帝的帝位无关,袁绍好歹也是做大事的人,是可以控制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到打天下这件事上的。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袁绍是承认汉献帝帝位的。

《献帝春秋》盟曰: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兵甲之众,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戮杀弘农,提挈幼主。

《后汉书.袁绍传》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绍喜曰:“此吾心也。”

记载中提到了这两件事,一件是袁绍组织讨董联盟的时候,盟约中是承认了汉献帝合法性的,盟约中提到了这么一句,“戮杀弘农,提挈幼主”,弘农是谁?是曾经的少帝刘辩,他的帝位可是合乎正统的,可是他被董卓所废,并被杀害。

可是在盟约中,却以弘农王来称呼刘辩,而已幼主来称呼汉献帝,可见在那个时候袁绍也是承认了汉献帝帝位这一事实的,不然应该把汉献帝也算在董卓那一方,而应该尊称刘辩为先帝,不应该是弘农王。

同时袁绍于冀州站稳脚跟后,谋士沮授向袁绍建议,在整合河北四州人力物力后,在夺得天子,就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事了,当时袁绍是同意了的,这也可以看出一点,袁绍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很是欣赏,所以说袁绍是知道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好处的,别总是以为袁绍直到曹操迎得天子后,袁绍才恍然大悟,好歹人家也是东汉末期曾经最强盛的枭雄,我们明白的道理,他也懂。

《后汉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三国志.袁绍传》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

还有就是袁绍和公孙瓒激战的时候,当时还是李傕、郭汜掌权的东汉朝廷,派遣赵岐前来说和,劝说袁绍公孙瓒停战,但是袁绍可是亲自出迎数百里的,袁绍看重的可不是赵岐,而是赵岐所代表的天子。

同时袁绍也和赵岐商定一同到洛阳,去迎接天子,只是赵岐当时重病,没能实现,后来在汉献帝东逃的时候,袁绍也是派遣郭图去出使的。

可见袁绍喜不喜欢汉献帝另说,但是他的确是承认汉献帝帝位的,而自己则是汉臣,无论如何,汉献帝都对他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汉献帝这杆大旗,有利于巩固他自己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只为反驳一个观点,那就是袁绍单纯因为不喜欢汉献帝就不去迎接,这是错误的认知。

那么袁绍最后为何没有去迎接汉献帝的,已知的是,历史记载中,汉献帝东逃时,沮授再次建议袁绍赶紧去救,袁绍也打算去了,可是郭图、淳于琼则表示极力反对(《三国志》中郭图也是支持去救天子的),最后袁绍改变了心思,决定让曹操去救。

也就是说袁绍是最后才敲定主意,不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而是让汉献帝去了当时还是袁绍盟友曹操那里。

历史记载中没有明确说明,袁绍为何在最后一刻,否定了自己之前就想做的,迎接天子这件事,个人认为这也是袁绍衡量各方因素所作出的决定。

可能是袁绍听进去了这样一句话,“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这是袁绍集团内部反对迎接天子的声音,简单来说,就是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如果把汉献帝迎接过来,必然束缚袁绍集团的发展。

就后世的情况而言,曹操集团也的确一度受到汉室掣肘,所以曹操才自己建都于邺城,创立了魏国,可能袁绍的心要比曹操急切,曹操想当周文王,但是袁绍则是想要成为“汉高帝”,他要开创一个袁氏帝国。

所以说袁绍想要获得汉献帝所带来的便利吗?他想,但是他又不想受到汉室的掣肘,那么莫不如让曹操去迎接汉献帝,就当时的袁绍和曹操实力对比来看,曹操还太弱小,要知道在建安元年(196年)前,曹操才刚刚把吕布从兖州击走,刚刚重新掌控兖州不久,和袁绍根本就不处于统一起水平线上。

袁绍是想让曹操充当自己的“保护伞”,毕竟当时袁绍曹操还是联盟关系,袁绍可以通过曹操从汉献帝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而把汉室掣肘的问题甩给了曹操。

《后汉书.应劭传》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从袁绍支持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小算盘,袁绍的计划可能是实现变相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曹操不针对自己,给袁绍足够的时机扫平公孙瓒,彻底掌控河北四州,那么他将是最强大诸侯,实现一统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后来曹操只是被赤壁之战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步骤,不然的话,天下一统的时间可能就要提前了,也就没什么三国归晋了。

同时袁绍集团内部的意见分歧应该也是很大的,没准反对迎接汉献帝的人是多于支持的人的,而在那个时候,袁绍也是有足够的资本,可以不必须依靠汉献帝的影响力去打天下了,所以就没有去救出逃的汉献帝。

《三国志.袁绍传》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只是袁绍想耍聪明,曹操也不是泥捏的,曹操的确很好地利用了汉献帝这杆大旗,做到了袁绍预料不到的事情,说袁绍后悔,可能多少有吧,不过我个人认为,袁绍的做法也不能完全说错。

其实袁绍最后的失败,也不是和不迎接汉献帝有关,袁绍的失败并不是政治的失败,而是军事的失败,是单纯的官渡之战打输了,而且即便如此,曹操彻底击败袁氏集团也是用了6、7年时间,如果当时袁绍打赢了,那么袁绍集团实力要远远强于击败袁绍集团的曹操集团,袁绍最终是败了,但不是败在不救汉献帝这件事上。

参考资料你《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袁绍传》《后汉书.袁绍传》《后汉书.刘虞传》《后汉书.赵岐传》《后汉书.应劭传》《献帝春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