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財經(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朱曉宇 楊潔 曹楊 閆俊文 趙磊 郭一夢 孟亞娜

編輯 | 饒霞飛

今年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以18.7億元的票房拔得國慶檔頭籌,成爲今年國慶檔最熱的電影。電影裏的5個小故事,將縣城、城鄉結合部的普通人經歷呈現在大銀幕,讓縣域經濟再次受到大衆關注。

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縣域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根據工信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19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中國縣域經濟總量達39.1萬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的41%。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省市開始大力招商引資,爲縣級城市引進了越來越多的先進製造業,如上海引進特斯拉投資建廠,安徽合肥政府注資70億元引進來的蔚來等;也有多地方政府打造文旅小鎮,發展旅遊經濟、文化產業經濟,如浙江烏鎮、安徽黃山等;也有順應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抓住短視頻、直播帶貨的紅利,把自己打造成直播小鎮,如浙江義烏外貿城、廣東商貿城等等。

在工信部賽迪顧問發佈的報告中,前百強縣城的發展非常亮眼。2019年,這些百強縣以不到全國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10%的全國GDP。百強縣富裕程度高、消費能力也強,人均GDP高達9.7萬元。

每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組成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也是帶動當地就業、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關鍵指標,當地人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有農村婦女創業5年買了兩套房、也有人花幾萬元購置自行車享受生活。

互聯網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快速地滲透到了這些縣級城市,短視頻、網購等等正在改變着當地人的生活。有短視頻給農村小學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利用互聯網做起了美食和民宿、有人的線下門店受到了網購的衝擊正在尋求改變。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農村婦女轉身創業,5年買了兩套房

劉紅 | 43歲 人力資源中介老闆

“5年買了兩套房,還翻蓋了農村老宅,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過去,我從來沒有幻想過能在合肥市中心買上房子。但是2017年,在合肥房價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全款買了一套均價將近兩萬元的房子。仔細想想我是很幸運的,趕上了政府發展經濟的紅利。

曾經,我跟許許多多的農村女人一樣,初中肄業,外出打工,20歲出頭的年紀就回到老家結婚生子。我也夢想過做一個家庭主婦,不用顛沛流離、背上重重的行李擠着火車離家打工,無奈農村種地收入微薄,丈夫在工地背水泥的收入只能勉強餬口。“兒子大了要娶媳婦兒,女兒成績不錯還要上學,不考慮自己也得考慮孩子們的以後,我得給他們奔一個好前程。”

最近幾年,隨着合肥市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資,我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單單在合肥蜀山區的幾大高校旁就相繼分佈着美的、美菱、格力、海爾四大家電工業園,旁邊還有存儲芯片領域的合肥長鑫;70億元引進來的蔚來汽車;還有合肥政府用80%的財政收入引入的京東方。這些以企業爲核心的產業園,給我們合肥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2010-2013年,我不再跑很遠去深圳了,而是跟隨家人就在家附近的合肥打工。接連輾轉了好幾家工廠後,我發現這些工廠都有很多的崗位缺口。這麼多工廠落座同一個城市,都面臨着招工難的困境。

另外,由於電子工廠的操作標準很高,大部分元器件都需要在無塵車間加工,環境再熱,工人也得穿防射服進入車間,所以流水線的單調無聊再加上防射服的悶熱煩躁,導致電子廠的工人流動性極大。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揹負兩個小孩上學開銷的重任,我也只能艱難堅持大半年就得辭職。“一兩個月就離職是常態,堅持不到一天的也不少,能幹下兩三年的基本上都是元老了。”

在觀察到工廠有很大的勞工缺口之後,我決定“幫”他們招人,拿中介費。“內部員工推薦入職有1000元的獎金,那個時候我在京東方廠裏的時候推薦了好幾個親戚朋友過去,只要他們幹夠兩個月,我就有獎金。”

因爲在合肥附近的工廠都待過,也算比較順利地與工廠建立了聯繫。2015年,思慮再三,我拿着攢下的8萬元,以及親友支持的3萬元在蜀山區成立了人力資源中介公司,專門爲附近的大型工廠招聘工人,爲合作的工廠補充已經流失掉的流水線崗位。我覺得,這一刻開始纔是我命運的轉機。

工廠招工 / 圖源 網絡

2017年,我在合肥市蜀山區全款買了一套房,結束了多年的租房生涯。以前窮怕了,攢不夠錢不敢分期貸款,全款買房又怕手裏沒積蓄沒安全感,女兒上大學了對外面懂得多了,勸服了我們後纔買了房子。

這兩年合肥的房價一直在漲,我買的房子也漲了不少。去年,我又在市政府附近按揭了一套房子,既是投資,也是給兒子未來結婚用。眼下,我正跟家人商量,翻蓋一下在肥東的農村老宅,現在交通越來越方便,村裏也在幾年前修通了水泥路,翻蓋完之後每年回家也很方便。

掙錢之餘,我在2018年還資助了四位大別山的貧困兒童,直到他們完成大學學業。經濟富裕了之後,我經常和家人一起出去旅遊,去了各地遊玩之後發現,雖然中國的經濟基本面都在越來越好,但仍然有小部分人還上不起學。“國家讓你掙到了錢,就應該回饋社會,這也沒什麼偉大的。”

這裏沒有激烈競爭,但也有“精英”消費需求

劉陽 | 30歲 美食俱樂部與民宿創業者

在我們這個北方臨海的小旅遊城市,也有對衣食住行更高的需求。

我經營了自己的一個“美食俱樂部”,希望通過美食來傳播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內容。我組織會員們一起尋訪各種美味;也組織各種美食會,讓大家來自己品嚐和體驗,場地和材料等由我來提供,只邀請一定人數的、繳納會員費的成員參加。

我是學習建築和設計出身的,但是我自己喜愛並學習了廚藝。在做活動的過程中,我也結識了很多擅長此道的朋友,願意和我一起交流提高。到目前爲止,我最大的成果是做了復原古代宴席,比如做出了復古的“紅樓宴”,還有後來的唐宴“長安十二時辰”。

每次俱樂部的週年慶,我都要做個“家宴”。去年我把宴席地點選擇在了一座四面環海的小島上,跑了幾次深山,挑出了幾個獨具特色的石板做食器,用採摘的原生植物附在紙上做成了邀請函。我創新的“石蟹”、“石蛤”等菜品,就是選擇了本地大山大海中土生土長的食材,和食器結合做成。

這個俱樂部裏的成員從原本的學生爲主,很快轉換成了工作的白領居多,大多都是本地人。我是純收費會員制的,做了兩年多,現在也擁有了四五百名會員。大家都積極參與活動,也給我帶來了推薦。但是說實話,目前還不能覆蓋成本。

兩年前,我在Airbnb上做起了民宿。

我們這裏以往接待遊客的,不是正規的酒店,就是個體的家庭旅店。現在,在我們的附近,仍然有很多的家庭旅店。他們仍然有人在街上發傳單,有人在門口拉客。但是大概從三年前,“民宿”風開始流行。我因爲自己學了建築和設計,也想做點相關的產業,於是就壯着膽子開始做了。

圖 / pixabay

我選擇租下離海灘比較近、交通方便,周邊環境也比較好的民宅。這裏的民宿,是隨性又簡單的生意。我周邊經營它的人大多數和我年齡差不多,大家一般把房間按照最流行的歐洲或日式風格隨心所欲地裝修。我因爲是學這個的,還是蠻用心的,做的是我喜歡的簡歐風,自我感覺在當地屬於中等偏上級別。大家把房子掛在Airbnb等平臺上,價格也沒什麼規矩,“看心情”就定了。

在做民宿這事上,我可以稱得上是“佛系”,基本沒做過什麼推廣。每年在旅遊旺季時,這些小民宿基本都不愁客源,“一房難求”,都住得滿滿的。和家庭旅館不同的是,我們這樣經過裝修、從Airbnb平臺上吸引來的顧客,基本是大城市的中產白領,他們的素質更高,我們基本也不用提供太多其他的服務。這裏的房租便宜,一個旺季下來,就能盈利了。在淡季,有的公司運營的民宿會把房間做長租,而我就繼續在平臺上獲客,隨緣了。

現在做民宿的越來越多了,有各種公司和機構開始介入這個市場。很多本地居民也開始用自己的房產做起了這個生意。大部分民宿都只有幾間房源,因爲自己的房子也就這些了。很快你會發現,路邊一個大媽,都會說自己在做的是民宿。雖然比以前的家庭旅店升級了一些,但是離南方那些成熟的民宿業態,還是有着很大的距離,太初級了。

自媒體平臺也在輔助我們做客源的引流。說實話,我們這裏接觸到短視頻的時候,這個領域早就發展起來了,但我還是這裏最早開始做的。我們是跟着大城市的腳步,但也能蹭到點湯喝。

我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臺上都入駐了,自己學習拍攝、剪輯短視頻。現在我是本地前三的美食號,不少餐飲店會邀請我做推廣。今年以來,在我們這個小城裏,做類似短視頻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了。大家大多數都沒有團隊,一切靠自己。但我算是入行早,還是有優勢的。

現在看來,短視頻和民宿,都還是有“錢景”的,但還不是我最想實現的事情。我的理想,還是我的美食項目。我原本計劃,把美食俱樂部做成線下店,然後和民宿能結合起來。但現在看來,美食線下店沒有做起來,兩者結合也就沒法做到。小城市創業難,但我還是想要努力去實現它。

短視頻給學校和孩子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山深處的孩子王 | 46歲 老師

儘管回到村子已經有6年多的時間了,但是回憶起剛剛回來時看到學校的那個環境,依舊曆歷在目。

我是在2014年9月17號回到河北省順平縣嶺後村小學的,當時這裏的辦學條件非常差,整個學校只有一臺電腦,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全村兩千七百多人只有不到二百個學生,但由於環境、條件太差,學生還在大量流失,學校裏的老師也是相繼辭職。

後來,我便把這裏的情況告訴了當地的教育局,教育局的領導第一時間就來嶺後村小學做了視察。我還記得當時領導的一句話,“我們知道嶺後村小學有困難,可是沒想到困難這麼大”,並表示會針對嶺後村小學的情況做專門的彙報、發放物資時也會給予側重。

雖然教育局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不過,實際生活中,困難依然會存在。

大概是在2018年9月份,我關注到了抖音,也在上面看到了很多官方的賬號,當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把孩子們的日常做成記錄,當然,也希望能借此給學校帶來變化,於是就有了大山深處的孩子王這個賬號。

令我沒想到的是,從上傳第一條生活記錄開始,短短2個月的時間,就有了1萬多粉絲的關注。儘管很多人都把抖音當成了娛樂平臺,但我們在傳遞正能量,也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和支持,並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就這樣,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們從2018年開始給孩子們刷牆壁、換課桌、換草坪,很多愛心人士開始給孩子們捐校服、捐牛奶、水果等等。今年,我們還給孩子們建了籃球場。可以說,短視頻平臺給學校和孩子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 / pexels

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孩子們營養餐的變化。每天每個孩子4元錢的營養餐標準是在2011年制定的,在當時4元錢不僅能讓孩子喫飽,還能喫好。可是到了2018年底,物價上漲,到了2019年達到了頂峯,肉蛋奶幾乎都是飆漲。在孩子們的開餐直播中,就用粉絲說孩子們的肉喫得太少了。但150多個孩子就只有640元的經費,我們確實沒有辦法。

之後,陸陸續續地就開始有愛心人士給孩子們捐款,說讓給孩子們的午餐裏多放點肉。爲了讓這些錢花得陽光,我建了公益羣,用來公開賬目。接受了多少愛心款,幹了什麼,還有多少餘額,我會在閒下來的時候對賬目進行審覈,並公開,至今沒有一分愛心款受到過質疑。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受到過質疑。有人說我是不是太過於關注孩子們的生活而忽略了教學質量。這種情況下,我一般也不去計較,而是用數據說話。我剛剛回來的時候,學校的成績在鄉里是墊底的,但在2017年、2018年,我們嶺後村小學考了全鄉第一,2019年雖然不是第一,但也很好。2020年由於疫情,沒有舉行考試。

其實,當時註冊抖音賬號、上傳內容,就是想用另一種方法記錄孩子們的生活,沒想到會這麼火。現在我們的這個賬號有了63萬的愛心人士關注,上傳的內容也獲得了1300多萬的點贊。我就是希望山區的孩子們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生活,也希望當地的經濟有一個整體的發展。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之以恆。

高中生是縣城共享電單車的主要用戶

楊修 | 40歲 出租車司機

我家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個小縣城,我們縣城在6月初正式投放了共享電單車,大概投放了600多輛,分佈在客運站、公園、醫院或者超市門口。一開始我們沒拿這個當回事兒,覺得不出兩月,這些電單車就會被騎回家,或者被縣城的一些人損害、偷盜甚至變賣。

剛開始,確實有人把電單車扔到縣城中央的河裏,運營者想辦法打撈了出來,縣城的監控沒那麼嚴密,這件事情到最後也不了了之。

我騎過那些共享電單車,挺舒適,晚間騎行還有電燈照路,挺適合路燈不齊全的縣城。收費比我們出租車當然要低很多,起步3元,含里程4公里,時長30分鐘;如果是會員,就是2元4公里。

這個收費看着不高,但在我們縣城來說,有點水土不服。我們縣城區域不大,在石家莊所屬縣城面積算小的,才10多平方公里,縣城在一個山谷裏,東西狹長,普通上班族出行半徑差不多五六百米,最多也就一兩公里。

我們縣城常住人口才5萬多人,經濟也不太好,2019年的時候,城鎮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2.9萬元和1.3萬元,大家普遍收入不太高。但電單車仍然按照3公里起步收費,這對於縣城一個月工資大部分在2000-4000元的羣體來說,上下班花費200多元,不太划算,大家還是會選擇自行車或者自購電動車。

而且,縣城的中老年人對這個不太熟悉,因爲需要掃碼,有些人不懂。有人拿着手機問過我,手機上的這個該怎麼停止計費,他不懂得關閉。

所以,共享電單車的主要用戶就是年輕人,縣城三所高中的學生是這些共享電單車的主要用戶,他們不太會算計出行的費用,只圖着方便。

井陘縣城客運站,一名行人正在騎行共享

這些共享電單車的騎行範圍主要以縣城爲主,所以覆蓋不到農村,只要一出範圍,電單車就會響起警報,甚至斷電,禁止騎行。偷盜更是得不償失,聽說有GPS和北斗定位,只要一出範圍,運營者就知道電單車在哪裏。

這些共享電單車確實影響了我的收入,每個月大概損失了20%左右。本來,我們縣城的人覺得打車貴,就很少有打車的習慣。只有在趕不上公交車或者冬天的時候,纔會打車。現在,共享電單車把這部分業務給佔據了。

我們只能跑一下週邊村裏到縣城的業務,但這個業務也不好跑,農村沒有急事,一般不會打車去縣城。比如,以井陘縣301國道西線村莊爲例,從北防口村到微水縣城,差不多15公里,我收費差不多40元,但是坐公交車,才6元錢,公交車一天發車四五次,足夠滿足村民的日常出行需求。

我瞭解到的消息是,歸屬石家莊的井陘縣、平山縣、贊皇縣這三個縣城的共享電單車都歸屬一個老闆運營,看來這個項目很賺錢,聽說共享汽車在北京都流行了,不知道以後我們出租車行業會怎麼樣。

以前靠賣手機買房買車,現在一天只賺50元

小米 | 37歲 縣城手機店老闆

“辛辛苦苦一上午,就賣掉兩個手機,賺了50元,手機零售行業慘到這種地步,放在2015年,恐怕打死我也不會信。”

我在北方某縣城做手機零售,主要代理華爲、OPPO和Vivo這三個品牌手機,從2011年開始,我也算是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喫過紅利,也正在經歷低谷。

在縣城最繁華街道的核心段,我租下了一間門面寬敞、內裏縱深的商鋪,一年的租金高達7萬元,加上人工、水電之類的費用,一年的成本得十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訂貨費用,作爲渠道商備貨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不然就拿不到最好賣的型號,但在前幾年,這些都不是問題。

最賺錢的那會是2015年、2016年,每到暑假、過年,學校裏的學生們都排着隊來買手機,村裏的人也都爭相來城裏買手機,一千元左右的低配機型都賣得不錯,走量銷售,少數高端機則可以賺高利潤,整體非常賺錢。

那會我買了二十多萬的車,買了另一條街上五十多萬的商鋪,給上小學的女兒報各種興趣輔導班,還生了二胎,日子過得是一天比一天好,店鋪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但是現在買賣越來越難做了,縣城甚至鄉村的網購普及,讓手機這種數碼產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利潤空間變小,我甚至覺得拼多多崛起的這幾年正是我們縣城手機零售衰落的時間,那價格真的沒法比。從量上說,該有的都有了,剩下的基本都是日常換機需求,頻率不高,所以顧客也越來越少,有時候賣手機還不如修手機賺錢。

圖 / pixabay

其實這幾年,縣城的線下生意都不好做,我自己的那間商鋪已經閒置很久了,原來對面有個醫院,後來醫院搬走了,人流量變少,就不好租出去,那些原來的小服裝店都關門倒閉,資源都集中到大品牌,街上開的都是各種名牌服裝店,需要的門面也越來越大,但其他一些人流量少的地方商鋪空置率很高,很多租不出去的,今年疫情又倒了一些餐飲店,感覺整個商鋪的租金水平都在下跌。

以前是要和一條街上的對手競爭,現在要和全網的對手競爭,買賣越來越難做,需要想各種營銷辦法,有些賣衣服的直接在快手上開直播,有些餐飲店也請客人在快手上發視頻給優惠券啥的,感覺跟互聯網不沾點邊,這生意就沒法做。

我現在已經在想該轉行做點別的了,縣城其實是個很大的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還沒有開發出來,我還是很看好的。

不買10萬元的汽車,只買2萬元自行車

霞姐 | 57歲 自行車專賣店經銷商

“別看我在三四線城市生活,但是我的生活方式可不比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落後。”

我最開始接觸自行車是在2006年,斷斷續續騎行了近一年的時間。因爲還沒退休,就只能週六週日約着朋友一起去附近的公園、溼地去轉一轉。那會的自行車還是1000多元左右的,從沒想到如今自己的裝備都已經2萬元左右了。

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騎行的過程中,總能欣賞到不一樣的美景,但是如果遇上車子出了故障,那就只能自己動手解決了。從剛開始的迷惑不已,到後面能夠動手幫助其他朋友解決一些小毛病。這樣的進步讓我萌生了“擁有自己的自行車店"的想法。

通過朋友介紹,我去哈爾濱參加了專業的門店培訓,在如何選店、銷售路徑、維修方法等方面,有了基本的瞭解。我便開始了自行車的宣傳工作。給親戚朋友傳輸關於騎行的健康理念、正確的生活方式。慢慢的,我也擁有了我的第一批“車友”。

我會不定期去學習新技術,然後回來給騎行的朋友進行培訓,讓大家都能在旅途中愉快地欣賞風景。偶爾還會帶着車友去參加比賽、去各地騎行,讓大家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可以身心放鬆的活動。隨着參與進來的朋友變多,大家去過的地方也變得越來越多,各地的風景也都留下了我們的腳印。就連朋友的婚禮,也邀請我們去當“開路大軍”。

圖 / 受訪者提供

在東北黑龍江的這個環境中,開店其實並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容易,自行車行業在這裏只有半年的銷售量,但是7萬元左右的房租可是必須要交的。零件的更替、騎行服的購買,每次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壓力大的時候,看見騎着我們車子的朋友那一張張滿意的笑臉,一個個越來越年輕的身體狀態,都會給我繼續開店下去的勇氣。

現在,店裏的自行車最貴有7萬元一臺,最便宜的也有1千元左右。大家也對我們越來越信任。車子也不斷更替,從1千多元逐漸變2萬元左右。這麼久以來,大家一起騎行,說過最多的一句話:“自行車願意買承受範圍內最好的,不爲了什麼炫耀,只爲了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負責。”

我很慶幸,在這個不知名的小地方,我擁有了我的一家自行車店、我的車友、我們一起騎行過的回憶。我也希望騎行的健康生活理念能影響着更多的人,加入進來,組建一個綠色、健康的生活大家庭。

在小城生活也能闖出一片天

樂樂 | 27歲 教育機構創業者

就像周董歌曲《蝸牛》中唱到的,“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我覺得當個小鎮青年也不錯。

我的家鄉在山西一座緊鄰市中心的小縣城,居民樓、街道、商場,機關都是二十年前的老建築。感覺不僅離省城差距明顯,甚至不如一些發展比較快的農村。那時的老家,經濟稅收都還不錯,就是城市建設跟不上,環境髒亂導致人們的習慣和素質也跟不上。

過去,在我們家鄉,暖氣片、洗煤、焦化、輪胎、化工、炭黑幾大行業過去是經濟主力,但這些業務給縣城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霧霾和糟糕的環境。一年中除了颳大風,幾乎看不到藍天。

但最近幾年,由於環保抓得嚴格 ,很多工廠都停業轉型。有些煤老闆轉行去做文化產業了,我認識一個煤老闆,他最開始轉行去做影視投資,結果遇到騙子,被騙的一塌糊塗。後來自己在家搞起了養殖業,趕上國家扶持養豬產業,他的養豬場拿到了政府給的幾千萬的撥款,乾的風生水起。

在我記憶中,大概七年前房價還未漲起來,也就兩千多一平米。現在房價已經炒到了六七千。我外出讀完大學,選擇了回到家鄉。

雖然,家鄉的天空依舊灰暗,街道依然破舊,但小城生活太安逸了。出門鄰里鄉親都認識,我在家裏開了個補習班,一年下來也能賺幾十萬,何樂而不爲。今年疫情期間,雖然線下沒法開課,但學生們都很配合的在線上上網課,不僅沒有影響到我們補習班的收入,反而帶來了很多新的用戶。

來源 / 受訪者供圖

最近幾年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了,不僅引進了很多先進的高科技技術,連縣城規劃都做得越來越潮,每到過年過節,周邊城市的人都會來我們縣城觀看煙花和噴泉表演。

總之,我愛我的家鄉。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文中劉紅、劉陽、大山深處的孩子王、楊修、小米、霞姐、樂樂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