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剛給大家介紹了導演陳爲軍的新片《城市夢》,也提到了他不少過往作品,比如著名的《生門》、《出路》、《好死不如賴活着》等等。

不過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非常特別,鏡頭對準的不是缺乏社會關注的底層民衆,而是一羣8、9歲的小學生——《請爲我投票》。

陳爲軍曾說過,紀錄片的生命在於真實,即使那些鏡頭下的真實看起來令人難以接受。

也許這就是爲什麼他的作品總在關注一些看起來很“敏感”的問題。

比如《生門》,紀錄的是女性生育的艱難現實;《好死不如賴活着》,展現了艾滋病患者在社會中的困難處境。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請爲我投票》,也不例外。

這部影片曾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名單,不過由於題材“敏感”而無緣國內院線。

至於究竟怎麼個敏感法,看看影片的另一個名字——《爲什麼要民主》,小夥伴們估計就心領神會了。

因爲影片講述的,正是一場發生在小學校園裏的“民主實驗”。

故事發生在武漢市常青第一小學三年級一班。

一天,班主任爲了讓學生理解“民主”的含義,決定在班上開展一次投票選舉班長的活動。

具體來說,就是由老師提名三位班長候選人,依次通過才藝表演、辯論和演講三個環節來進行自我展示和拉票,然後全班同學不記名投票,選出最後的班長人選。

在競選過程中,每個候選人還可以選擇兩名同學作爲助手,組建自己的“競選團隊”。

總而言之,整套班長選舉的流程,看起來確實給人一種戲仿成人競選的即視感。

《華盛頓郵報》更是直接評價本片爲“關於一羣8歲孩子的令人如坐鍼氈的政治戲劇”。

那麼,這羣起初並不理解“民主”這個詞字面意思的熊孩子,究竟要如何完成這場選舉呢?

咱們先從三位班長候選人講起。

第一名候選人羅雷,已經連續當過兩年班長。在他擔任班長期間,班級被管理得井井有條。

所以說羅雷的優勢之一,就是他有威信。

不過,羅雷性格強勢,管理方式嚴厲,還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經常和不聽話的同學產生肢體摩擦。

這也讓一部分被他“教訓”過的人,並不期待他繼續當班長。

儘管如此,羅雷對於自己能否連任,還是顯得相當自信。

當他的家長得知這次班長靠投票、問他需不需要爸媽提供支持時,他一口拒絕,並表示“當班長就是要靠實力,就是要讓同學們自己想”——聽起來似乎是真get到了選舉的內涵。

第二位候選人成成,是經常被羅雷“管教”的熊孩子之一。

對於取代羅雷成爲班長,成成也顯得志在必得。

與羅雷相比,成成雖然不具備管理班級的經驗,但他人小鬼大,經常使出一些歪招。

先是煽動起鬨。

在第一輪才藝表演時,他就和小助手商量好,鼓動底下的同學在別人表演時喝倒彩。

結果他不僅成功弄哭了在臺上表演的對手,還一舉兩得地在辯論時找到了攻擊對方的把柄。

然後挑撥離間,在另外兩個對手之間“拉仇恨”,讓他們互相攻擊。

還會拉幫結派,用“許官”的方式遊說大家選擇自己。

在這麼幾輪不正規操作後,成成很快獲得了和羅雷旗鼓相當的支持率。

而第三名候選人,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許曉菲。

相比成成的求勝欲和羅雷的自信,曉菲出場就自帶“陪跑”光環。

她性格軟萌,不太具有攻擊性,而且連當班長的慾望都不那麼強烈。

在一開始聽說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自我展示、和別人辯論、還要給自己拉票時,性格內向的她內心是拒絕的:

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才投入到競選中,把這當作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

不過,曉菲的競選思維特別逆向,就是她不去證明自己有多適合做班長,而是去證明另外兩人有多不適合做班長。

於是,每到課間她就和小助手一起去同學間蒐集對手的缺點。

到了辯論環節,再針對缺點進行攻擊,活活把“辯論會”變成“控訴會”。

成成和羅雷在發現她的策略後,也開始順着她的思路應變。

但他們很快發現,曉菲多才多藝、人見人愛,要拼“誰的缺點少”他們都不是對手。

所以在經過才藝展示和第一輪辯論後,三人都有了一定的支持者。

成成因爲在臺上會煽動情緒,在臺下又有一百種方式給自己拉票,支持率暫時領先。

看到自己被反超後,羅雷的內心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拒絕家長的幫助,靠着老爸的支持,邀請全班同學去坐了一次輕軌。

就這樣,同學們額外get了一次“秋遊”機會。

羅雷還在老媽的建議下,趁機以此給自己拉票。

憑藉此舉,羅雷逆轉頹勢,還把成成的兩個助手拉到了自己的陣營。

不僅如此,在嚐到這次甜頭後,他還直接把老爸老媽納入“智囊團”。

每當發現自己被成成懟得還不了嘴,就回家請教老爸要如何應對。

不過羅雷也不是唯一開家長外掛的。

成成之所以這麼能言善辯、開口就能戳中對手的痛處,是因爲有個媒體人老媽在背後幫他撰寫“演講稿”。

成成媽媽幫忙想出對付羅雷的說辭

而曉菲之前那個和人比誰缺點少的點子,其實也是媽媽幫她出的主意。

講到這裏,相信你們也看出來了,這部紀錄片不僅是通過孩子的行爲探討民主議題,也從一場班長選舉中,反思了我們的家庭教育。

這些家長在每個孩子的競選過程中,其實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說,從小孩的自發行爲中,最容易看到人性的陰暗,因爲他們還沒有學會掩藏。

而片中,三個小孩圍繞着班長爭奪而展現出的拉幫結派、挑撥離間、互相戳短、許官賄選等行爲,更是讓人看了滿心憂患。

但在我看來,孩子始終是無辜的,他們更像是家長手中的工具。

他們會直白地表達心中的慾望、也會不擇手段地去爭取,這與其說是“惡”,不如說是人的本能。

真正重要的是,在他們做出錯誤甚至危險的行爲時,家長應該及時警告與阻攔。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慾望的面前學會分辨對與錯、能做與不能做。

然而片中的家長又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不僅沒有人阻攔,反而紛紛使用成年人熟諳的套路,去進行功利性的教化。

有人看完影片後,說小小年紀就滿腹心機的成成,是天生的“陰謀家”。

但成成的一句無心之語卻透露了玄機——他說“媽媽告訴我,要是投票時你心一軟投了別人,但別人不投你,你不就喫虧了嗎?”

要知道在一開始,羅雷對於競選的態度和認識,也是三觀極正的。

但他的想法在家長看來卻很“幼稚”,“缺乏技巧”。

而當家長提出讓他請同學們坐輕軌,以成年人的“技巧”幫他獲得了支持後,他立馬就改變了自己的初衷,從此聽從家長的主意。

在競選的最後一個環節,成成按照媽媽寫好的稿子,完成了一篇社論般的演講,但他還是和曉菲一起輸掉了比賽。

原因也很簡單,因爲羅雷按照爸爸的意思,在演講結束後給每個同學準備了一份禮物。

在利益的誘惑下,同學們紛紛把票投給了前任班長。而這樣的結果又會給孩子們造成怎樣的誤解呢?

更諷刺的是,回看這場爲普及“民主是什麼”而展開的選舉,你會發現從表面上看,民主投票的四項原則——普及、平等、直接和不記名,全都受到了尊重;

然而整個競選過程卻在家長們的過度參與下,並未體現出民主精神的內涵。

在投票結束後,孩子們面對“民主是什麼”的問題,依然一無所知。

家長看重孩子的成功,這種心情其實並不難理解。

就像導演在面對網友們對家長的指責時,也曾回覆過一句“如果說家長有錯,那也實屬無奈,畢竟沒人敢拿孩子的教育做賭注”。

然而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讓孩子成爲一個“強者”,而首先是要讓他們成爲人格健全、明辨是非、與人爲善的個體,對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