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专访“四川观察”总编辑岳学渊:粉丝一年暴涨3000万,流媒体战略是最核心的打法!

文 | 「广电独家」林沛

每个台只能根据自己的基本盘来转型,没有办法说哪个台转得特别好就全盘复制,而且基本上全盘复制的大概率会失败。

抖音号粉丝一年之内猛涨3000万粉丝,日均互动量达到近千万,近来,“四川观察”成为媒体圈的“网红”,也堪称广电媒体融合中少有的爆款案例。

面对猛增的讨论量及舆论关注度,“四川观察”如何认识一次由用户评论引发的现象级出圈?而在用户量暴增后,它的未来打算如何?近日,「广电独家」与 “四川观察”总编辑岳学渊聊了聊。

「广电独家」:“四处观察”出圈爆红,最近《1818黄金眼》在网上也很火爆,您如何看待广电新媒体的“网红”化?

岳学渊:许多出圈都是无意的,广电人都明白这是导向问题,不会有意用新闻去造星。如果有人或者某个主体因为一个事件红了,其他的媒体公司可以介入,因为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公共的话语体系,但如果广电把公共话语体系公权拿来私有化,这就是有问题的。 我们不害怕当“网红”,但是不希望把新闻拿出来作为“网红”的素材。比如说我们最近报道的拉姆,是一个新闻,值得大众讨论,但如果有不良营销公司拿营销的手法来做一定是不对的。

“红”了以后,很多人也跑来问我们是不是营销出来的,我们的那些称号是不是营销出来的。要是能营销那么成功,我先营销10个我自己,就复制这件事情。如果营销能成功,那我们怎么不复制自己呢?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总编辑 岳学渊

我们“出圈”的逻辑,其实就是广电的传统栏目逻辑。只要是长期研究广电的,一点都不会觉得有什么意外,因为“四川观察”就是关注国际国内的,只不过因为短视频这个赛道可能符合广电的特性更多一些。

山东、河南、浙江的一些同行也很厉害。上一个赛道的时候,平媒也很厉害。短视频这个赛道本来也是广电的老本行,但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在做传统大屏,如果能迅速进入这个赛道,肯定都大有希望。

台领导给“四川观察”的定位是 “融·见格局,合·创未来”,这4年台领导的支持和理念一直都没变过。“融·见格局”是说我们愿意和一切平台做融合;“合·创未来”是说我们的利益要下发、要共享,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投稿体系,下面的第一条热评都是我@它,我给它导流。

“四处观察”的梗出来以后——其实这是用户做的——我们对要不要给它导流很谨慎,因为刚开始听着有点像一个调侃,比较戏谑的那种感觉,结果其实这成了“出圈”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和网友共同孵化。

“立足本地、观察全球”是广电栏目的老逻辑,广电所有的新闻栏目都是如此。 无论是周刊性质的新闻,还是每天的快报,一定是国际、国内、省内、市内,基本就是四大块。所以在新的时代,一定要守正创新,既有传承的专业技能,也要学习新的表达形式。

「广电独家」:您认为新媒体转型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冲突吗?

岳学渊:我们的流程是新媒体的标准流程,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就是三审三校,遇到特别重大的还要层层上报。但是唯一的不一样是,现在广电在新媒体的速度还是达不到互联网的速度,其实说白了,大家对决的也就是那几分钟的时间, 所以我们审校是严格要求互联网速度。

带这个团队的是两个非常资深的人,他俩得过中国新闻奖、亚广联大奖等。一直说主力军到主战场,他们两个是真正的主力军。 从全国广电来看,大量广电的新媒体都是几个老人带一群新人,甚至是很多的创意性人才根本没有转过去,应该都是在各台的总编室、创意室和大型工作活动室等“三大室”。

我们的两个负责人是从前期就已经薅过来了,他们一个是新闻创意很强的,一个是在做新闻情绪方面很强的。看到他们成长得那么高了,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他们新闻敏感度非常高,一直在一线,而且他们得的奖项也都聚焦在媒体融合、短视频新闻一类的赛道。现在他们来打这个战场,就是专业技能的对决。

有的地方做新媒体全是新人配置,最大的问题是他连新闻线索都看不出来,很多新闻线索错综复杂,判断很困难。目前“四川观察”的三审三校很快,从线索开始每一轮都有审核,出来以后的推文都得审。但是很可怕的就是这个团队7×24小时不能休息,客观来讲,这个是比较可怕的一个事情。

「广电独家」:要保证目前比较快的更新频率,需要怎样的人、财、物配置?

岳学渊:这个团队是最特别的,因为它是放在MCN事业部。我们是去年的时候想做MCN,那时全国到处在铺,到今年疫情的时候,用户对公众媒体的需求量更大,我们就是在那个阶段爆发起来的。

粉丝数8月涨幅

爆发起来以后,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配置要升级,所以,当时我们跟台里的四川金熊猫新媒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熊猫”)一直在推动合作,台长和两个分管台长都知道这个事儿,他们下决心一定要力推这个事。 最后类似于在台里划了一个像深圳那样的特区,他们的考核配比是按照新考核标准做的,因为没有机制保障就没法继续了。

这个团队正在快速扩张,第一个团队就是20个人,MCN的团队有4个小组,有商业化小组、运营小组、拓展小组和内容小组。最近我们刚结束上一轮内招,想招更多内容团队的小伙伴,可以说扩张速度很快,但是背负的压力也直线上涨。金熊猫和我们等于合作了一个跨项目事业群,未来不排除有一个专门的公司来孵化更多垂类账号的可能。

「广电独家」: 这算是未来的重要打算吗?

岳学渊:肯定的,这个没有怀疑的空间。近期我们会和两个头部互联网平台签约,垂号的事情会着力推动 。我们做垂号的模式有点不一样,因为根据“四川观察”的经验,我们可能不倾向大规模孵化,倾向的还是以头部为主、中腰部为支撑的一种发展思路。我们会对内容有一个判断,目前也定了一些方向,比如娱乐评论。

说到跟几家合作的情况,其实都是在孵化IP,有技术型的,有人文型的,有文旅型的,还有方言的IP。我们希望尽量去探索新的路径,“四川观察”现在也算不上一个模板。其实国内也没有什么模板可抄,我们去年调研了小半年,很多机构也都去看过了。

有一点很实际,每个台只能根据自己的基本盘来转型,没有办法说哪个台转得特别好就全盘复制,而且基本上全盘复制的大概率会失败。 各台的基本盘差距太大,包括每家台跟省里的关系都千差万别,基本上没有复制的可能性。

「广电独家」:你们怎么概括自己的基本盘?

岳学渊:我们的基本盘, 第一个是新闻优势,因为四川台一直以来在新闻和突发方面特别强; 第二个是在全媒体转型的时候,我们一直拥有融合的姿态;第三个是我们把内容生产的主力军已经全面往新媒体倾斜;第四个是成都具备视频生产基地的基因,我们招人用人,以及大家做完这个事儿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声量都会很好地反馈到团队,年轻人会觉得做这个事儿有意思。

成都在做达人和短视频孵化这一块很强势,很有条件,所以大家在这个环境里才能去孵化相关内容、培育团队理念。李子柒(编者注:四川成都人)红了之后,全广电应该都想学。

「广电独家」:“四川观察”目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粉丝量级,未来是否会进行一定的商业孵化?

岳学渊:“四川观察”从成立开始一直有对内团队业绩考核目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并重,而且要通过经济效益来反哺制作。短视频和直播的赛道有点像广电的老赛道——比较重装,人力成本不是最重的,制作和后期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创意成本特别高。“四川观察”从开始做MCN时就在制定目标,包括直播带货我们也做了很久了,只是后头被关注到了才引发了反响。

「广电独家」:“四川观察”现在最主要的盈利渠道是什么?

岳学渊:就是渠道,渠道变现,比如渠道广告、内容定制。 我们现在的核心变现能力是商业内容化,“四川观察”一直对做这个事儿很感兴趣,这不是内容商业化,跟那个逻辑不一样。

内容商业化还是原来做传统电视的那种内容商业化逻辑,但现在新媒体确实不能只做内容商业化,因为用户能接受的所有信息都必须以一种信息流的形式存在,他不单单接受内容商业化的那种营销流。

「广电独家」:在您看来,5G时代的广电融媒体建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先机”吗?目前广电的媒体融合实践中,有哪些是需要靠更深度的改革才能实现的?

岳学渊:广电改革融媒体肯定是有先机的,因为广电在重装和人才培育上面是有优势的。但另一方面,这个优势很容易变成桎梏——因为你觉得你拥有,而你没有想好,就迟迟动不了,就会很被动。

广电转型的基本盘是大屏,虽然关了一些频道,但跟实际的生产需求比,差距还是有的。 流媒体可能是唯一的方式,大小屏通吃,但就得看各台有没有流媒体的基因了。这不仅仅是个概念,流媒体战略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打法,肯定是各家广电都在思考的。

抖音目前粉丝数

「广电独家」:那么对“四川观察”和四川广电新媒体来说,目前有没有相对中观的战略模型?

岳学渊:我们做的最最重要的,也是一直在提的,就是数据中台。如果能把“四川观察”的中台建设完整,我们是可以做驱动的。

对我们来说,未来的核心的是做一个平台机构。还有一块儿我们比较看重的是对区县市州的业务——“四川观察”对区县市州的孵化以及推动作用,这个引擎将是全省的融媒体引擎,而不仅是广电某一个台的引擎。策略应该是让全省融媒体往类似流媒体方向走,而且我觉得只有流媒体的融媒体化,才有可能面对未来5G到来后App消亡的大变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