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你還在麻煩父母嗎?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結婚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小家,不再勞煩父母,逢年過節也會孝順父母,有的結婚後,則各種麻煩父母,不是伸手管父母要錢,就是讓父母出力。

前者不勞煩父母的不用多說,是已經徹底獨立的了。

做什麼事都靠自己,明白父母不是永遠的大樹,不可能一直爲自己擋風遮雨,老了就是“享福的時刻”,上半輩子您照顧我,下半輩子我照顧您。

後者讓父母出錢又出力的人,說的直白點,就是結婚後的一種“啃老行爲”。

要知道,啃老族的生活,主要來源是父母,“長大不成人”是這些啃老羣體及社會面臨的共同尷尬。

啃老族背後,是當下年輕人的焦躁和退化。據調查,我國約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啃老”現象,年齡段均在25到38歲,這個數據裏,也包含我們自己。

熱播電視劇《都挺好》,蘇明成就是這麼一種啃老角色,他仗着父母的偏愛,有恃無恐,婚後10年不斷伸手要錢,父母的積蓄也被他花光大半,身上自私+無能的特點,被網友罵上熱搜,如此厚臉皮,實在是太氣人。

啃老族的兩種手段:

1.物質索取,以各種理由向父母索要錢財,就像孩子伸手向大人要“零花錢”一樣

2.時間索取,成家後,讓年邁的父母幫自己帶孩子、看家、做飯、做家務等

有些成家後的年輕人,爲什麼總愛讓父母出錢又出力?背後原因有3點

1、依賴型人格障礙

什麼是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主要特徵是過分依賴,表現爲缺乏獨立性,生活中會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深怕被人遺棄。常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別人,同時也會過分順從別人意志。

我們反觀啃老族,裏面不少人就患有這種病態人格,把自己的需求告知自己的父母,讓父母給予幫助。家裏有個親戚就是這種,對父母非常依賴,你很難想象這種人有多討厭。

他在結婚後,沒有固定工作,問父母伸手要錢,卻理直氣壯,說自己沒錢交電費,讓父母交一下,說孩子奶粉貴,讓父母拿出退休金來買奶粉,父母不願意,就嚷嚷着:你生了我,就要對我負責。

父母也是恨鐵不成鋼,自己的孩子在結婚後混成這樣,連自己的小家庭都撐不起來,全靠年邁的父母當頂樑柱。父母也想過不管不問,可要是這麼做,就會苦了孫子/女,難免下不去這個狠心,只能口頭批評教育。

2、高房價,超前消費,入不敷出

在億萬普通人眼中,房價不僅高,還讓工薪階層的羣體只能仰望,因爲當下的房價,已經超出了很多家庭能夠承受的最大極限,由此導致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只能依靠貸款買房。

就拿北京一線城市來說,平均每平方的房價在6萬到8萬甚至10萬以上(地理位置不同,價格不同),一些小縣城的房價,也都穩定在1萬平方左右,工資的水平永遠跟不上房價的走勢,而能全款買下一套房的,都是有錢人。

所以,年輕人“壓力”很大,身上揹着房貸、車貸、再加上每個月掙的工資入不敷出,就會超前消費,而超前消費還不上,露出的窟窿,常常就需要父母來補。

於是,結個婚,一大家子的人,都在補窟窿,父母願意出錢給孩子,是想減輕孩子的壓力,孩子問父母要錢,也是沒辦法的事,自己有錢的話,自然不會讓父母出錢。

3、父母給的,就不用還

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你借朋友的錢要還,你借親戚的錢要還,你根據自身信用,貸款借來的錢,也需要還,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好借好還,才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對方也樂意下次再借給你。

但有些年輕人,是「有借錢的能力,卻無還錢的能力」,深知借別人的錢要還,自己又沒有,還給了別人,會讓自己陷入窘境,還得再借,而且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爲太累。

於是,就想到借父母的錢,父母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想着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分你我,就不需要還這個錢了,再加上,父母看到孩子過得不好,會在金錢方面主動給予幫助。

孩子會從心底認爲,這錢不是我主動要的,是父母看我過得不好,主動給的,給的不是錢,是父母的愛,我也沒必要還這個錢,於是,就拿父母的錢,拿的心安理得。

年輕人啃老,對老人有什麼影響?

a.令老人的情緒,處於壓抑,憋屈狀態b.令老人不能安心享樂,做不成自己的事c.降低了老人退休後的,生活質量d.影響了老人的,身體健康可見,啃老,對老人的影響很大,年輕人不去想着該如何幫父母減輕影響,反而打着就業難、消費高、無穩定收入和存款的理由繼續啃老。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當下的年輕人,“狼狽”二字最爲貼切不過。

說實話,結婚後的啃老族,不僅是社會的悲哀,更是一個家庭的悲哀,很尷尬。建議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邊界力,讓孩子自信又獨立。

培養孩子的“邊界力”,是防止長大啃老的一種教育

邊界力是一種能力,指的是我們能與自己、與他人建立明確邊界的能力,並且,我們還要能控制這個邊界的大小,以達到最舒服的相處模式(建立、控制與自己的邊界,能夠明確自己的責任與長處,少走彎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的孩子的邊界力,對孩子的幫助很大。

能讓孩子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明白哪些是我要做的,哪些是你要做的,沒有邊界力的孩子,很難和別人建立友好的關係,不是過於侵犯別人的邊界,就是被別人侵犯了自己的邊界。

邊界理論包含:情緒、生理、物質、思維、時間、人際。

不同邊界理論,對應的效用也不同。

剛剛提到的讓孩子明白哪些是我要做的,哪些是你要做的,就是邊界理論中的物質邊界,而情緒邊界是鍛鍊孩子的情商;生理邊界是鍛鍊孩子的如何判斷危險,保護自己;思維邊界,鍛鍊的是孩子主見;時間邊界是鍛鍊孩子的時間觀念;人際觀念是鍛鍊孩子不被孤立,融入羣體。

邊界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心理能力,培養孩子的邊界力,是很多父母應該做的一件事,因爲它能讓孩子懂事、自信、獨立、有主見,與此同時,也避免了孩子在長大後,淪爲啃老族。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這裏自足自給,把一些瑣碎的情緒寫成文字,這裏面有你發生過的,和未曾發生的,我們都是孑然一身,開始和結局都是如此孤獨,很高興遇見你。求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