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当代眼光去看这种戏剧化以后的历史剧,还蛮有些特别风味。

关于成败得失,皇权富贵,当下的我们自可以荡涤掉历史的尘埃,用全局观去审时度势,重新打量他们用生命搅起的跌宕起伏。我们,就像最理性的旁观者,在知道所有结果之后,回看过程,然后,说长论短。

这也就是“他们,曾真的来过,而是非功过只有后人评说。”

《大明风华》的故事已经过半,时间轴线上经历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和当下的宣宗朱瞻基。围绕他们年号的更迭,曾经纵横捭阖,曾经也血雨腥风。而最吸引我们的,似乎还是他们的家族故事,那里更精彩,也更有温度。

这种温度的冷向,是他们血亲相残的彻骨寒凉。热向则是那浓浓的烟火气息,与百姓人家无二。

然而,此时的大明皇家,今非昔比。

朱棣驾崩,相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根顶梁柱的轰然倒塌。有他时,他强大的气场可以镇住汉王、赵王的反叛之心。没了他,注定生乱。

很快,朱高炽也驾鹤西去。他最大的能力是稳妥解决问题,胜在不动声色。只惜命数太短。

朱瞻基这个人物,在登基以后的家庭观念更适合现代思维。而在剧中,他则是被爷爷晚年对靖难的悔过有所触动,对父亲一直秉持的仁治有所理解。

然而,看朱瞻基从太孙到太子再到皇帝这一路走来的性格变化,个人认为是强行将这个人物拉回到正统。

其实,他的骨子里是存有反骨的。和他爷爷、二叔、三叔们一样。在他们的基因血脉里流动着强烈的反叛意识,那种意识会时刻形成一种心理暗示。稍有机会,便肆意生长。

功过由后人评说,所以就有了成王败寇。

朱棣的谋反之路走的很幸运,而且不得不说,他的麾下有汉王这个骁勇的儿子替他鞍前马后,有赵王这个“鬼才”儿子替他暗中开道,还有朱高炽这个仁义的儿子为他安抚后方。这些是他丰功伟绩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王位,代表统治权、话语权、包括是非判断标准。

事实证明,朱棣是对的,他开创了永乐盛世。当年的谋反,也成了他神武生涯中必须推开的门。就连血肉相残都似乎变成了功可抵过一般说得过去。

再看汉王。

汉王没有他爹那么幸运。虽说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但终究,他们朱家接连三代,个个都有翻个跟斗也如龙腾虎跃的本事。即便汉王一身反骨,即便最后搅到天翻地覆,仍然注定是一条不归路。那里没有父亲当年的旌旗飘飘,唯有灰飞烟灭。

汉王虽说状如莽夫,但他马上征战沙场,可御敌无数。马下谋略权术,麾中可敌半壁江山。正像他用计让朱瞻基说出当年朱棣遗言时那般:“你二叔是可以稳定住朝局的”。

其实,汉王那一段的表现,我相信他的眼泪是真诚的,因为他太在意父亲给他的这句评语。虽说他要一点点磨死“老头子”,但是他在心底是崇拜父亲的,他需要这种认定。

因为在那个马上天下的朝代,他不甘心自己一身武艺、战功无数怎么就输给了体弱多病的大哥。

汉王是反派无疑。但他更像一个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父亲夸奖的孩子。在那一瞬间,他暴露出内心的脆弱,他的一生几乎为此而活。

但,终究“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当年,朱棣造了侄子的反。后来,汉王绞尽脑汁,算计、残害血脉至亲,最终又被侄子烤到灰飞烟灭。

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汉王,已无需辩证。因为在既定的命运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此处不计阴谋亦或阳谋)。

这种恶性循环在朱家因为有根源,有出处,所以无需惊讶。同时,在那种旧制中,生于皇家,血脉本身就是敌对关系的基础,这是他们富贵之血中浓缩的恶之花。任谁也无法摆脱。

知道一切真相后的朱瞻基,雷霆万钧。一夜之间,他处置了汉王、赵王一党,最后自己被这发生的一切击倒。他的手上还是沾满了亲人的鲜血,他这一代依然重蹈覆辙。

想当年,他意气风发之时,几度欲杀两个叔叔,那时可以感觉到他体内与爷爷、叔叔们一样,有着暴戾之气。

然而,那种冷酷与坚硬被他自己,更确切的说是被编剧柔化了。以至于朱瞻基被两个叔叔气到“疯魔”一般。想来,浇灌一下当年的狠绝萌芽,或许他能活得长久些,也会让大明盛世继续稳定些。

看到这里,感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种悲怆感。是那种在骨子里剜也剜不掉的命中注定,怎么都无法圆满。因为,自古无情帝王家。

或许真的穿越到那时那地,为了活着,也就真的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一样。而所谓反骨,想得透彻些,倒如今日鸡肋,有与无放到历史长河中都成了轻描淡写。

但对于朱家,无法更改的是成也反骨,败也反骨。#朱棣#朱瞻基#汉王收藏

朱棣驾崩,相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根顶梁柱的轰然倒塌。有他时,他强大的气场可以镇住汉王、赵王的反叛之心。没了他,注定生乱。

很快,朱高炽也驾鹤西去。他最大的能力是稳妥解决问题,胜在不动声色。只惜命数太短。

朱瞻基这个人物,在登基以后的家庭观念更适合现代思维。而在剧中,他则是被爷爷晚年对靖难的悔过有所触动,对父亲一直秉持的仁治有所理解。

然而,看朱瞻基从太孙到太子再到皇帝这一路走来的性格变化,个人认为是强行将这个人物拉回到正统。

其实,他的骨子里是存有反骨的。和他爷爷、二叔、三叔们一样。在他们的基因血脉里流动着强烈的反叛意识,那种意识会时刻形成一种心理暗示。稍有机会,便肆意生长。

功过由后人评说,所以就有了成王败寇。

朱棣的谋反之路走的很幸运,而且不得不说,他的麾下有汉王这个骁勇的儿子替他鞍前马后,有赵王这个“鬼才”儿子替他暗中开道,还有朱高炽这个仁义的儿子为他安抚后方。这些是他丰功伟绩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王位,代表统治权、话语权、包括是非判断标准。

事实证明,朱棣是对的,他开创了永乐盛世。当年的谋反,也成了他神武生涯中必须推开的门。就连血肉相残都似乎变成了功可抵过一般说得过去。

再看汉王。

汉王没有他爹那么幸运。虽说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但终究,他们朱家接连三代,个个都有翻个跟斗也如龙腾虎跃的本事。即便汉王一身反骨,即便最后搅到天翻地覆,仍然注定是一条不归路。那里没有父亲当年的旌旗飘飘,唯有灰飞烟灭。

汉王虽说状如莽夫,但他马上征战沙场,可御敌无数。马下谋略权术,麾中可敌半壁江山。正像他用计让朱瞻基说出当年朱棣遗言时那般:“你二叔是可以稳定住朝局的”。

其实,汉王那一段的表现,我相信他的眼泪是真诚的,因为他太在意父亲给他的这句评语。虽说他要一点点磨死“老头子”,但是他在心底是崇拜父亲的,他需要这种认定。

因为在那个马上天下的朝代,他不甘心自己一身武艺、战功无数怎么就输给了体弱多病的大哥。

汉王是反派无疑。但他更像一个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父亲夸奖的孩子。在那一瞬间,他暴露出内心的脆弱,他的一生几乎为此而活。

但,终究“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当年,朱棣造了侄子的反。后来,汉王绞尽脑汁,算计、残害血脉至亲,最终又被侄子烤到灰飞烟灭。

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汉王,已无需辩证。因为在既定的命运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此处不计阴谋亦或阳谋)。

这种恶性循环在朱家因为有根源,有出处,所以无需惊讶。同时,在那种旧制中,生于皇家,血脉本身就是敌对关系的基础,这是他们富贵之血中浓缩的恶之花。任谁也无法摆脱。

知道一切真相后的朱瞻基,雷霆万钧。一夜之间,他处置了汉王、赵王一党,最后自己被这发生的一切击倒。他的手上还是沾满了亲人的鲜血,他这一代依然重蹈覆辙。

想当年,他意气风发之时,几度欲杀两个叔叔,那时可以感觉到他体内与爷爷、叔叔们一样,有着暴戾之气。

然而,那种冷酷与坚硬被他自己,更确切的说是被编剧柔化了。以至于朱瞻基被两个叔叔气到“疯魔”一般。想来,浇灌一下当年的狠绝萌芽,或许他能活得长久些,也会让大明盛世继续稳定些。

看到这里,感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种悲怆感。是那种在骨子里剜也剜不掉的命中注定,怎么都无法圆满。因为,自古无情帝王家。

或许真的穿越到那时那地,为了活着,也就真的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一样。而所谓反骨,想得透彻些,倒如今日鸡肋,有与无放到历史长河中都成了轻描淡写。

但对于朱家,无法更改的是成也反骨,败也反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