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母親摘140斤柿子送兒子返程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10月6日,河南開封,假期即將結束,馮先生準備啓程返回300公里外的城市上班。返程前父母親開始張羅,把馮先生的車塞得滿滿當當。140斤柿子和其他土特產塞滿了馮先生的轎車。那,是父母的心意和不捨。

似乎每年都有相關的報道,返程大潮,總少不了行李箱和後備箱被塞滿的報道。

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父母,不管多大永遠在他們眼裏都是孩子,總是怕喫不好穿不暖的。

但是,我很想知道,馮先生要如何處理這300斤柿子?還有青菜等等?

怎麼儲存呢?送給同事?好友?

其實在子女的心裏,並不想拿這麼多東西回去,拿了冰箱放不下,也喫不完,不拿又顯得不孝順。

我們可以理解天下父母心,但是有的時候也不妨聽聽子女的心聲。

現在不是以前,物質不缺乏,特別是這些難於保存的東西,實在沒必要一次性拿這麼多。

一個是路上太重了,不方便,特別那些坐高鐵坐飛機,反而成爲負擔。

二是長假結束後,子女要開始上班,開始忙碌,處理這些東西反而成爲負擔。

同理,還有子女對父母的孝心,比如把父母接到城市,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孝心,可是,父母真的開心嗎?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是曹可凡採訪撒貝寧的。

撒貝寧說:

“我比較後悔的一件事,就是不該把我父母從老家武漢接到北京來,我覺得這個是可以跟年輕人分享一下的。”

“我跟妹妹都在北京,他們兩個退休以後,在武漢就老牽掛孩子。我就想,自己既然有能力把父母接過來,那未嘗不可讓他們跟孩子在一塊兒呢?我們也能更多地陪伴父母。”

“但後來才發現——把他們接到北京來之後,那也是我最忙的時候,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能夠相聚的次數變得更多,他們反而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裏的親人……”

“我媽媽在退休以後參加老年合唱團……她也喜歡這些事兒,突然一下到北京,以爲能天天跟兒子女兒在一塊兒,但後來發現他們更多的時間還是老兩口在家、倆人四目相對,缺少了生活中那些必要的元素,他們一下子就變得很寂寞。”

“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很難體會,可能我永遠都沒有辦法彌補這個遺憾,因爲那時候他們很寂寞,但我又不在他們身邊。他們(有苦衷)不會說出來,打電話說 ‘都好’。”

“兩個老人在北京也沒什麼親戚朋友、沒什麼地方可去,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老覺得他們都已經在北京了,還有啥不踏實的啊——所以我就在想,這個世界上,做子女的,拿什麼能夠彌補父母或者回饋父母對你的那份愛呢?”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與子女不妨聽聽對方的想法,尊重對方的意願,不要用愛的名義,做不自覺傷害對方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