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在窯淮鎮陳家鋪村文化廣場組織開展送戲下鄉活動。(通訊員 杜達巍 攝)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重要一環。近年來,湖北省十堰市通過創建鄉風文明建設特色品牌,遏制陳規陋習,營造崇尚文明、遵德守禮的良好風尚。

喬遷、開業、升學甚至滿月、剪毛頭,都要大擺宴席,有的農戶一年隨禮三四萬元,大半收入隨了禮。

“人情債”壓彎腰,許多村民有苦難言。

“年終一算賬,心裏直髮慌。一年血汗錢,幾乎都花光。家家想過事,戶戶都效仿,巧立名目辦,形成壞風尚。”房縣青峯鎮青峯街村67歲的張啓剛寫下順口溜,描述人情歪風的危害。

近年來,十堰市通過“曬黑榜” “傳家訓” “評十星”等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用現代文明重塑鄉風。

“曬黑榜”遏制“人情債”

不堪“人情債”,4年前,房縣土城鎮土城村自發成立紅白理事會,全村老少簽下人情新風《承諾書》: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待客不超過10桌,酒席每桌不超過三百元。

“只有兒子結婚、姑娘出嫁、老人去世才能待客,待客先到村上申報,在哪兒搞、多少席、廚師是誰,村裏審批才能搞。”村黨支部書記耿吉奎說。

包工頭王某孩子過生日,爲要面子,辦下23桌酒席。

村幹部及時上門勸阻,提醒若違規將上“黑榜”。王老闆表示:“只要不上黑榜,酒桌掀了都行。”20多桌酒菜被送到養老院。

從此,該村辦酒席之風大爲好轉。

清風吹散“人情債”。村民將資金集中用來辦產業。土城村六成農戶釀製黃酒,去年產酒近800萬斤,村民人均收入從8年前的2500元增至去年約2.7萬元。

因勢利導,房縣縣鄉村三級聯動,出臺多項管理規定,在全縣範圍啓動人情新風建設。

“從思想上順應羣衆‘不想辦’,從機制上解決‘不能辦’。”房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陸龍傑介紹,通過5年治理,當地人情名目由10多項降到3項,婚喪宴請由50多桌降至20桌以內,家庭年禮金由戶均2.5萬元左右降至5千元。

房縣做法在全市推廣。2018年以來,十堰開展移風易俗宣講5000餘場次,修訂村規1926個,開展創評活動1800餘場次,614個村民因大操大辦上“黑榜”。

“傳家訓”涵養好家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桌、一椅、一疊信紙,7歲的孫子工工整整寫了5遍。

喫飯老灑飯,竹溪縣東溝村64歲的明平貴和孫子有個約定:誰喫飯掉一粒米,誰抄一遍家訓。

祖孫約定,管住了“舌尖上的浪費”。

近年來,竹溪縣立足當地“家文化”,持續開展“家風家訓進萬家”活動,倡導農村新風尚。

該縣中峯鎮有個村,名叫同慶溝。前些年,村裏亂象頻出:不孝敬父母的、打架鬥毆的、違法亂紀的,不一而足。

“對陋習,要說不,樹立新風家富裕;不浪費,少攀比,勤儉節約親人笑……”村裏成立鄉賢理事會,整理家規家訓,編成順口溜,通過村內大喇叭、宣傳欄、羣衆會宣傳解讀。

村民杜修虎曾遊手好閒,鄉賢理事會到他家掛上家訓牌匾“量力而行日子長,勤儉節約家和旺”,一字一句講解開導。如今,杜修虎在村裏擔任清潔員,還開了一家副食店,年收入2萬多元。

圍繞“家風家訓進萬家”,竹溪縣開展評選家風典型、講述家風故事、贈授家風匾牌等系列活動,建成中峯鎮同慶溝村、龍壩鎮紅廟村等示範點4個,每個村都建有家風家訓文化牆、文化長廊等“宣傳角”。

近年,竹溪縣通過家規家訓宣講,化解鄉村矛盾糾紛5000多次,每年評出“竹溪模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300多人,有力促進了家庭和諧。

“評十星”引領淳樸民風

“掙得十顆星,榮耀滿門庭;丟掉十顆星,無臉見鄉親。”對這句話,麻家渡鎮羅家坡村村民羅虎感受深刻。

早年,羅虎家是貧困戶,別人都能評上十星農戶,他家總是少了“勤勞致富星”,“出門抬不起頭”。後來,羅虎拜同村的十星級農戶帶頭人羅盛爲師,學習綠松石加工技術。如今,自己開着店,一個月掙1萬多元,“勤勞致富星早拿到了。現在村裏加了一顆產業幫扶星,我也想拿。”

羅家坡村是綠松石原產地,不少村民挖礦一夜暴富。但,義務工沒人做,堰塘幹了沒人管,有人花幾十萬元蓋房,而幾十元電費卻拖着不繳。

不當腰纏萬貫的精神乞丐。竹山縣在羅家坡試點“十星級文明農戶”創建,將鄉風文明歸納爲愛國、脫貧、生態等十個方面,每個方面一顆星,年終評比授牌上牆,引導村民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村容村貌村風由此大爲扭轉。

“十星”內容也與時俱進。羅家坡村已經歷17次調整,在9月的調星評議會上,將“生態建設星”調整爲“生態環保星”,“勤勞致富星”調整爲“勤儉致富星”。“注入新的內涵,突出志願服務、城鄉共建、育新人樹新風等時代主題。”竹山縣文明辦主任董武說。

以“十星農戶”創建爲抓手,竹山縣開展“十曬十比十評”等活動,不斷激發羣衆內生動力和經濟發展活力。

竹山經驗在全市推廣。目前,十堰1951個村全部開展“十星農戶”創建,並拓展至“十星級”個體工商戶、學校、村(場)、黨支部、民兵連、鄉(鎮)等爭創活動,“追星”成爲各地各行業的新風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李啓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