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結婚都能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大衣哥”的關注度依然是一副明星模樣。一個其貌不揚的農村人,在幾乎沒有個人作品的前提下,僅憑一副歌喉便在娛樂圈屹立了長達10年,這是如何做到的?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便要追溯朱之文的成名之路。

“大衣哥”稱號的來源,離不開兩個主要的舞臺:山東衛視《我是大明星》以及央視《星光大道》。這兩個節目有着一定的相似之處,那就是門檻低,有着一定的影響力,也有志於挖掘底層的草根人才。挖掘之後,還要捧,至於捧的標準,則要極具代表性:能代表平臺調性,也能代表草根階層。

在衆多登上熒屏的草根人才中,朱之文絕不是最亮眼的一個,論特色不如阿寶、拼勵志不及楊光,談才藝也較玖月奇蹟相差太多,就連和同爲山東老鄉的劉大成相比,他的形象也遜色很多。

而朱之文難能可貴的,是質樸,由內而外的質樸。不論出身、談吐、性格,還是明星相及才華,從他身上幾乎看不到有任何“野心”的存在。他最初登臺唱歌的初衷也不過是因爲喜歡歌唱以及能夠獲得鄉鄰理解,作爲一個村民眼中“不稱職的農民”,揚名立萬和家財萬貫本也不在他的計劃之中。

旭日陽剛

所以,當旭日陽剛及“草帽姐”相繼在走紅後又負面纏身,朱之文卻一直本本分分地守護着“草根”標籤,閒暇演出本職務農的他壓根沒給“負面”一絲機會。固守農村非但沒有侷限他的成長,持續夯實“草根”身份的同時,甚至還實現了促進家鄉發展和人氣高漲不落的雙贏。

再從音樂上說,任何歌手,哪怕是天王巨星,如果沒有優質的、新的作品支撐,想要持續保持人氣都是很難的,但這個原則對於半路出家的朱之文來說卻不適用。風格上來講,朱之文所唱民歌居多,這個領域尤其看中經典的傳承,對於作品出新要求並不高。

而且,從“大衣哥”時常登陸央視各晚會來看,他的身份屬性明顯要大於他所唱的作品屬性,他的一些翻唱縱使精彩,但本分的農民身份、不捨鄉土的草根情節,以及不逐名利、不求虛榮的品格,纔是他身上最具價值的部分,同樣,這也讓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可替代性。

所以說,朱之文有沒有自己的作品不重要,是不是時常發新歌也不重要,只要他還堅守“草根歌手”的社會屬性,沒有被名利侵蝕,那他即便永遠留在鄉村,也會一直是個被器重、被喜愛的明星。

綜合來看,朱之文之所以能夠保持火熱勢頭,終究還是主流舞臺缺少一個“草根”的代言人,他不一定要在音樂上才華橫溢,也沒必要在人事上面面俱到,不同於其他明星的光鮮亮麗與錦衣華服,或許也正是他的價值所在。

又或者說,從朱之文成名的那一刻起,這就是“大衣哥”存在的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