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人口超過1億的十四個國家當中,印度尼西亞、日本和菲律賓是僅有的三個島國,而且還是羣島國

和陸地國家相比,羣島國大多擁有很多航道和深水良港,在海洋領域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國家內部交通而言,陸運的效率實際要遠大於海運。所以,羣島國家的短板也很明顯:陸地交通不能連成一片,國內經濟產業很難有效連成一體。

爲此,身爲三大羣島國中經濟最先覺醒的日本,很早就知道將島嶼連接在一起對內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早在1942年,日本便修建了連接九州和本州島的跨海鐵路隧道——關門隧道。在二戰中,大量物資通過這條隧道運往福岡,然後再通過海運進入朝鮮和中國,爲日本侵略戰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戰之後,日本更是大肆修建跨海大橋和隧道,目前日本名爲四島之國,但實際上已經連爲一個整體,陸上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達。

日本地形圖

印度尼西亞地處東印度羣島,國土面積超過191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超過2.6億,物產豐富,以至於15世紀的歐洲人都爲之神往。而且,印尼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地處東西方交通咽喉(馬六甲海峽)旁邊,整體發展潛力是遠勝於日本的。

但是,因爲歷史原因,印尼在過去曾長期處於分裂和被殖民狀態,經濟發展滯後,所以並未像日本那樣過早的崛起。二戰之後,印尼通過一系列的鬥爭,爭取到了獨立,纔開始着手發展本國經濟。修建跨海通道的計劃也逐漸被提上議案。

印度尼西亞地形圖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印尼擁有面積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五座,小島不計其數。如果可以用橋隧將其連爲一體,那麼這些島嶼就可以像手指一樣攥成拳頭,使自身所能發出的力量大大增強。日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可是,日本四大島之間的距離不過數公里,最遠的北海道和本州島的距離也不過18公里,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加里曼丹島最近的距離有400多公里,蘇拉威西島到新幾內亞島的距離更是有700公里之遙。這麼遠的距離,要想修建跨海橋隧,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印尼人當然很明白這一點,但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印尼人口分佈的一個規律,並以此制定了一個合適印尼的跨海大橋計劃。

東南亞地區人口密度3D顯示圖

印尼的面積雖然有19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北部的婆羅洲(加里曼丹島),以及新幾內亞島上幾乎全都是熱帶雨林,人口分佈很少,新幾內亞島上的人口密度甚至小於25人/平方公里,跟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青藏高地區原差不多。

印尼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南部的巽他羣島,也就是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巴厘島這一條線上的島嶼,這是印尼能夠連成一體的關鍵。印尼要想修建跨海通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人口第一大島【爪哇島】和人口第二大島【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連接。

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巽[xùn]他海峽大橋計劃始末

印尼最重要的兩座島:

第一個是蘇門答臘島。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排名印尼第三,人口超5800萬(2019年數據),排名印尼第二。東西方的海上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分別從該島兩側通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第二個是爪哇島。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島嶼,1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超過1.4億人口(2015年數據),比日本整個國家的人口還要多。該島目前是印尼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兩座如此重要的島嶼,中間只隔着一個巽他海峽,最短直線距離只有26公里,而且中間還有數座小島。因此,印尼最早提及的跨海大橋便是巽他海峽大橋。

巽他海峽3D圖

1960年,印尼剛剛獨立建國不久的蘇加諾執政時期,便有學者和其他人士提及巽他海峽大橋的必要性。但是鑑於當時印尼的整體實力還十分孱弱,許多島上的道路系統都還沒完善,不適合修建如此耗費財力的工程,所以該計劃一度被擱置。兩座島上的車輛和貨物一直靠輪渡往返於海峽之間。

隨着印尼的發展,汽車數量越來越多,使得往來輪渡變得非常繁忙。但是,巽他海峽是一條繁忙的國際水道,輪渡的往來受到國際船隻和惡劣天氣的影響,經常發生事故和延誤,往來車輛甚至需要排隊等待兩三天才可以通過。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建造一座直通兩岸的跨海大橋來緩解交通壓力。

2007年,經過初步覈算之後,巽他海峽大橋的建造方案被初步定了下來,工程價格估算爲100億美元,大橋兩岸所屬的楠榜省和萬丹省政府也表示支持該項目的建造。2011年,在印尼制定的【2011-2015年總體規劃中計劃】當中,巽他海峽大橋成爲蘇門答臘經濟走廊的一部分,時任第六任印尼總統的蘇西洛表示,該工程將於2014年開始,估計整體耗資150億美元。

然而,印尼雖然不小,但畢竟還是沒有大型橋樑施工經驗的,這意味着巽他海峽大橋的項目將不得不轉接給外國的公司承建。在2011年-2014年的(招標、勘探和核算)過程中,項目的建造總成本由150億美元升至250億美元。其中,30公里橋的建設將耗資100億美元,橋兩端區域的開發將耗資約150億美元。

250億美元的項目投入,但是一座對於印尼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但是一座連接2億人口,全長31公里,擁有雙向三車道高速公路+雙軌鐵路+油氣輸送管+線纜通訊線路的大橋,也是印尼所非常需要的。

而另一方面,印尼人也很清楚,這座高成本的橋也伴隨着巨大的風險。巽他海峽地處爪哇海溝的邊緣,這裏是世界上地質最活躍的地區,火山地震頻發,2004年爪哇海溝發生的9.0級地震,引發海嘯,給包括印尼在內的南亞、東南亞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22萬人因此喪生。巽他海峽南部的海域中,還有一個史詩級的大火山——喀拉喀托火山,1883年出現過一次等級爲VEI-6的大爆發,21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傾瀉而出,甚至改變了島嶼附近的地形。聲音之大,遠在非洲沿岸的毛里求斯島都能夠聽到。此次火山噴發被譽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之一。

一座造價250億美元的大工程,就這樣放在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地方,確實是有點冒險。

最後,種種的困難和不利因素混合在一起,2014年,巽他海峽大橋沒能如期開工。同年年底,印尼第八任總統佐科·維多多上臺後不久,該橋的建造計劃被擱置。據悉,放棄修建大橋之後,他們找到了更好的辦法:大規模改進現有的輪渡,以最大程度提高通行效率。

相比於建橋,這樣的確可以更省錢。

可是,改進之後的輪渡又能堅持多久呢?假如再過幾十年,當印尼的人口、汽車和貨運數量繼續增長,輪渡仍舊會面臨癱瘓的壓力。屆時,巽他海峽大橋(隧道)將再次成爲印尼人的一個艱難抉擇。

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的印尼或許已經是一個十分發達的國家了,也許他們會有更好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