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爲疫情的原因,春節撤檔的電影都紛紛定檔國慶檔,今年的票房開門紅歸管虎的《八佰》莫屬,《八佰》收穫30億的票房,讓電影人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復甦的希望。

今年是國慶和中秋雙節加持,八天長假,所以各類型扎堆國慶檔期就不奇怪了,《奪冠》作爲國人今年最受期待的電影之一,再等待了大半年之後,終於揭開了它是神祕面紗。

《奪冠》的故事其實大家耳熟能詳,女排精神也一直縈繞在國人耳畔迴盪,只是大家想重圓當初看比賽直播時那種扣人心絃的緊張心情,這部電影似乎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

《奪冠》這部電影,並沒有用之前的《中國女排》作爲片名,確實算做得很對的一件事,這部電影的確無法撐起“中國女排”的名號,這也是電影上映以來,口碑不佳的原因。

我們先拋開《姜子牙》、《急先鋒》、《我和我的家鄉》這些電影對於《奪冠》票房的爭奪,就“中國女排”這個金字招牌,以及“女排精神”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按理說,打破《八佰》30億的票房紀錄,完全不在話下,之所以這部電影的票房失利,主要原因還是因爲這部電影的本身,故事沒有講到國人心坎上。

《奪冠》票房不佳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點,這是電影票房不佳的主要原因。

1.紀錄片的敘事風格,篇幅較長,觀衆很難跟上電影的節奏。

《奪冠》整部電影135分鐘,整部電影前半段看着像是郎平的傳記片,看着讓人昏昏入睡,前面一個小時,介紹老一輩女排的拼搏精神,主要的着力點在郎平和陳忠和兩個教練的成長史身上。

誠然這兩位教練對中國女排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是中國女排的兩個代表性的符號,但是中國女排的精神不僅僅體現在一兩個關鍵的人物身上,是這一批女排人敢於拼搏,不輕言放棄,敢爲人先的精神品質。

導演將幾個關鍵點的時間軸給排出來了,但是電影前面一個小時很難讓觀衆感受到老一輩女排的精神,她們又是怎麼將這個精神傳承到新一代女排身上的。

80年代奪得五連冠的女排,是在艱苦樸素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最後站在了世界之巔,她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人,是但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象徵,不僅僅是贏得比賽那麼簡單,但是導演並沒有將這些元素給展現出來,而更多的筆墨放在電影的串聯人郎平和陳忠和身上,這也難怪爲什麼電影改名叫《奪冠》,而不叫《中國女排》了,這部電影如果叫《郎平傳》,或是《中國女排教練》比電影更加貼切一些。

2.電影無論從臺詞或是劇情都過分煽情,用力過猛,適得其反

《奪冠》這部電影的素材一定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如果導演用真實的筆法去刻畫國家隊女排最真實的一面,那一定是最生動,最感人的,

但是導演卻刻意用煽情的手法,去描寫郎平和陳忠和的心心相惜,描寫郎平是如何力排衆議,看完電影就一個感覺,郎平是一個神,是她將中國女排從一個二流隊伍,重新帶到了奧運會世界之巔。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郎平對於中國女排的貢獻和犧牲,她受到的指責和非議,她帶傷幫助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這些都是她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歷史。

但是導演並沒有就女排隊員背後的故事,隊員對於奪冠之路的辛苦付出,做過多篇幅的展開描述,就感覺這部電影內容看似比較豐富,但確實內核又比較空洞。

3.電影故事線較多,層次感不明確,讓觀衆很難產生共鳴

電影后半段表面看似讓人熱血沸騰,但是並沒有讓人心潮澎湃的感覺,還是因爲這部電影敘事手法看似像紀錄片,但又讓人感覺缺少真實感,層次感又不明確,難以讓人引起共鳴,所以導致口碑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說白一點,就是女排奪冠的故事,說起來和想起來都令人激動無比的事情,但是看了電影,卻感覺平淡無奇,這就是拍真實故事改編比較難的地方,這一次陳可辛導演並沒有跨過這個鴻溝。

4.女排精神是什麼?看完我們並沒有答案!

《奪冠》電影從始至終,演員口中,觀衆心中,所要追尋的答案,就是“女排精神”,看電影之前,我們心中的女排精神,是不服輸,不放棄,敢於拼搏的精神意志。

看完《奪冠》電影,感覺這部片子是郎平一生傳奇的回憶錄,還有她的好朋友和搭檔陳忠和的二三事,女排奪冠的事情擺在那裏,導演也做了呈現,但是卻並沒有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份期待,談不上失望,但也無法燃起心中那團火,這和那些經典的體育電影還是差了很多。

建議大家可以看看短片《永不言棄》,還有電影《絕殺慕尼黑》,這些電影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但是他們能成爲永不褪色的經典,說明它們觸碰到了觀衆心裏關於體育精神,拼搏精神的那份崇敬之心,然而《奪冠》沒有,所以它也註定成爲不了經典。

以上是是我看完《奪冠》電影,發表的一點淺顯的感受,不知道和你的觀點是否一致,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看看咱們的觀影體驗是否一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