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2020年9月29日發表與“中國社會科學報”,原文標題"科技生態面臨新全球標準”。2007年以來,我們對21世紀前沿科技生態發展的科學規律進行了研究。提出互聯網從網狀發展成爲類腦架構是本世紀諸多前沿科技爆發的根源,通過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繪製,進一步提出世界範圍的人,機、AI系統實現融合與協同決策,需要有新的全球標準進行規範。這一機制的實現將使得互聯網大腦模型與人類社會進一步深入結合,從企業大腦到城市大腦,最終形成統一的世界神經網絡,爲人類社會的協同發展奠定技術和管理基礎。

正文

1969年互聯網誕生後,TCP/IP與萬維網兩個重要標準的制定,有力推動了信息科技的全球化發展與科技生態繁榮。21世紀以來,隨着前沿科技的爆發和類腦智能巨系統的興起,人類社會面臨着第三次信息科技生態全球性標準的制定。

一.1974年:第一次信息科技生態全球標準。

在互聯網產生之初,大部分聯網的計算機相互之間並不兼容。在一臺計算機上完成的工作,很難拿到另一臺計算機上去用。

1974年,美國科學家卡恩(Robert Elliot Kahn)與瑟夫(Vint Cerf)共同開發了TCP/IP協議,這個協議爲每一臺運行在互聯網的設備制定了訪問地址,同時爲不同的計算機,甚至不同類型的網絡間傳送信息包制定了統一的標準。

所有連接在網絡上的計算機,只要各自遵照這兩個協議,都能夠進行通信和交互。TCP/IP的產生也爲21世紀之後傳感器、機器人、無人機、智能汽車等智能設備平滑、無障礙地進入互聯網奠定了基礎,爲物聯網、邊緣計算、雲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的產生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1989年:第二次信息科技生態全球標準。

20世紀80年代,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互聯網已成長爲世界科技、軍事、政府機構中信息共享的巨大網絡,但由於技術架構的問題,互聯網的信息像被鎖在一個個箱子裏一樣,獲取時需要密碼和鑰匙,箱子之間的信息也無法相互獲得。

1989年,在歐洲核物理實驗室工作的物理學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選擇了超文本鏈接標示語言(HTML)作爲實現互聯網信息共享的鑰匙。當互聯網信息用互相鏈接的超文本格式編寫時,就可以與其他服務器的信息進行相互引用和共享。

與此同時,伯納斯-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Web服務器。所有更新的信息只在Web服務器上修改,其他幾千萬的客戶端計算機不保留或保留很少的信息,更多通過訪問服務器獲得需要的信息數據,這種結構也常被稱爲互聯網的B/S架構。

萬維網標準的制定對後續的科技生態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21世紀出現的雲計算、大數據等都與萬維網有關,甚至區塊鏈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爲對抗萬維網引發的互聯網中心化趨勢。

三.2010年以後:第三次信息科技生態全球標準的需求產生

21世紀以來,前沿科技出現爆發式增長,出現了大量新的技術和概念,從社交網絡、雲計算、物聯網、3G、大數據等,到人工智能、5G、雲機器人、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種種跡象表明,互聯網架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在從網狀結構演化爲大腦模型,連接的元素也從計算機擴展到人、智能機器和AI系統。

互聯網架構的變化使各類科技腦系統不斷湧現。如谷歌大腦,百度大腦,阿里大腦,360安全大腦,城市大腦,城市智能體,城市神經網絡等。其中,城市大腦獲得了政府機構、科技行業的重點關注,比如我國已有幾百個城市啓動了城市大腦的規劃和建設。

目前,無論是物聯網、社交網絡、智能駕駛還是城市大腦,行業大腦,它們在建設中尚存在一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就是人、機器和系統間還沒有實現無障礙地連接在一起。與前兩次科技生態全球標準面臨的問題一樣,由於互聯網新連接的要素相互割裂,客觀需要一個統一的全球性標準對世界範圍內人、機器和系統之間的信息交互進行規範,從而實現其作爲整體對人類社會的需求進行反應和處理。

應該說,城市大腦是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形成並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的產物,既是互聯網大腦架構的子集,也是重要組成部分,當各個國家的城市大腦走向成熟和連接後,世界範圍的城市大腦最終會形成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世界神經系統框架。

如何爲這個世界神經系統制定運轉規則,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城市大腦的建設標準問題,更重要的是第三次信息科技生態的全球標準。這個標準的產生將促進各種前沿科技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爲人類協同發展提供支撐,並對智能產業、城市建設、科技與經濟等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劉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