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佐贺市一直有着延续1000多年的传统,每隔50年,金立山上的金立神社都会进行一项规模庞大的祭祀活动。

1980年,该市举办了盛大的纪念神灵的祭祀活动,浩大的游行队伍一边唱着古老的歌一边抬着神灵的神轿,从金立神社上宫抬至神灵的登陆地祭拜。祭拜活动浩浩荡荡的持续了3天,这次祭祀大部分佐贺市市民都参加了。

而他们祭祀的人,就是徐福。

金立神社内的徐福简介

《金立町乡土史》记载:带来繁荣与发展的恩人徐福虽然永居日......每隔50年,我们将他的神灵恭送到他登陆的地方,这样他就能看见自己的故乡了。

同样在日本东京的八丈岛,鹿儿岛的串木野市,和歌山的新宫市,等都有徐福的遗迹存在,当地人对于徐福的故事深信不疑。

既然日本认同徐福的传说,那么日本人真的是徐福东渡所带来中国人的后裔么?

东渡传说‍‍

最早有关徐福的记载,是太史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第二十八年中记载:齐人徐市(读fu)等上书,言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反应徐福出海的画像

但《史记》中并未记载徐福曾到过日本。《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始皇帝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说徐福得到秦始皇资助以后,带着种子与部队进入“平原广泽”便停留不前了。而“平原广泽”是否就是日本,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不得而知。

同样,在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记》等古史册中,有大量8世纪以前外域人归化日本的记载,但是有关徐福的记载仍是空白。要知道,8世纪时唐代与日本的联系已经极为紧密了,他们反复派遣了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礼仪等,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史记》中关于徐福的记载。

遣唐使入长安路线

那么现在的日本为何又留下了种种徐福的传说呢?

传说入史‍

说来有趣,这是日本人带来的。

公元927年,正值五代后唐时期,日本高僧宽辅乘船来到中国的山东,与当地的名寺开元寺交流佛法。当谈论到中日文化交流时,宽辅便谈论到了徐福,说: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女止于此国...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曰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这些内容记录在了义楚上人的《义楚六帖》中。

日本内阁文库藏汉籍善本书-義楚六帖

而古汉语中“富士”的发音与“蓬莱”几乎一致,所以当时的这个说法被广泛采纳,认为徐福确实到达过日本。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与中国文化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各种关于徐福的故事也在两国民间出现。日本14世纪的《神皇正统记》中首次承认关于徐福的东渡留日的传说。洪武9年,日本高僧觉海拜访朱元璋,也谈论到了徐福在日本的遗迹,觉海作诗道: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1950年,中国学者卫挺生更是根据日本的史料,人文风俗,出土文物等考证后,在所著写的《徐福日本建国考》中,直接得出日本神武天皇就是徐福的观点。这个观点在日本和中国学术界都有部分拥簇。

中国学者卫挺生

日本人并非中国人后裔‍

但日本人并不是中国人的后裔,根据日本考古发掘,日本早在徐福东渡以前就存在文明——绳文时代。这时候的日本已经处于母系氏族阶段,在沿海地区曾发现大量沿山岩洞穴或竖穴,并出土了弓箭、渔网等采集和渔猎的工具。

有意思的是,徐福东渡日本传说的时间,和日本由绳文时代过渡到弥生时代的时间几乎一致;弥生时代,日本文明程度飞速发展:青铜器和铁器开始替代陶器和石器,父系社会替代母系社会,并且氏族规模开始极具扩长,与此同时在长相上,分成2个系列。

推测的日本绳文人、弥生时代人的画像

所以学者都普遍认为这种飞速进步是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这种外来文化带领者,很可能就是徐福和当时六国流亡海外的遗民,因为当时靠近日本的,只有中国拥有成熟的铁器冶炼技术。

总评

古史发生的次序与系统正好是一个反背,与其说徐福的传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如说是中日两国民间和历史学家共同构造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从而达到一种文化上共鸣的美好愿景。

虽然日本人并非中国人的后裔,但是它是中华文化衍生圈中的一员是不可否认的。自魏“景初二年”卑弥呼女王受封邪马台以来,日本与中国的交流便来往不断,直至唐达到顶峰。

影视剧中的卑弥呼女王

由于中华文化在当时的优越性,一直是日本学习中国为主,所以徐福就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徐福在日本的神话,恰恰说明中华文化对于日本文明的贡献之大,这一点任何日本的学者都没法反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