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风凉月圆,最是寄情雅玩之时。泛舟鹭江,把酒赏月,陶醉于“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真是其乐融融。一年一度的厦门中秋博饼习俗已经热闹了一阵子了,一年比一年早了许多。近几年有“规定”,故低调冷淡了许多,只是在民间依然还有不少火爆的场子。今儿个话说中秋节,发个“普及”贴让朋友们多少了解一下关于这个只有在厦门才有的中秋民俗文化的由来与演变,和大伙儿一起乐呵乐呵。

一俟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叮当当声响。这声响告诉人们,一年一度的中秋博饼又让人乐不思蜀,这闽南独特的习俗每年要头尾持续一个来月。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博饼,不仅有一种博弈的乐趣,还成了交流感情的好机会。难怪有人说,如今厦门的中秋博饼活动的“人气指数”远比春节热闹,衍生出厦门“春节小,中秋大”之说,并日渐在闽南金三角甚至更广的地域盛行开来。

“博状元”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宫闱中就有类似“博状元”的游戏,但是,游戏中没有提到“状元”等科举名词,而是称为“杂华”、“五子”、“分相”、“合 巧”、“双马军”等。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中,流行骰子之戏,新春开始,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宫中仕女及太监,都加入游戏行列。到了开元年间最为盛行。唐玄宗有时也参加,与嫔妃同乐。如此说来,这兴许可视为今天“博状元”的雏形。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元朝。据说当年朱元璋率众抗元,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事,于是利用互赠月饼为掩护,将写有起义信息的纸条夹在月饼中互相传递。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成了明朝第一个皇帝,后人为庆祝这个节日亲朋好友间互赠月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鼓浪屿日光岩下郑家军将士中秋博饼的雕塑(1984立)

闽南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的事儿,郑成功屯兵厦门之际,每到八月十五月儿圆,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仍难免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十三至十八,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而如今这一民俗走出家庭,成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清代刻工精美的象牙“状元筹”

史学家经过史料和文物考证,认为中秋会饼的弈法与明清时期在我国南北方流行的博状元筹游戏颇为相似。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2 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会大小饼以63块为单位,含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则封过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数。

这大小六十三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取民间流行的赌具骰子6颗,放在大瓷碗内投掷,依次为序让参与者博弈玩耍。博饼规则主要有30款:一秀、二举、三红,分别以出现一颗红四、二颗红四、三颗红四为得饼。四进则是除四颗红四外,出现四颗相同点数者得饼。状元是以出现四颗红四点、两颗红一点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花”,可获状元和两个对堂共3个大饼。

获状元得以出现四颗四点红为起码级,其中又以四红带多少点比大;“五子”出现即压过四红,即“五颗”除五个红四以外的任何五颗一样算为“五子”,又以带多少点比大。“五红”就是出现五个红四点,压过“五子”,其中又以带多少点比大。称为 “对堂”的榜眼、探花出现一至六点都有获得饼。此外,还有极少出现的“六朴红”,即六颗四点出现。“六朴红”得主,就可得全部会饼,但一般友好相处,得主只拿状元和对堂或三红,其余就分送给大家吃。“六朴黑”是指出现除六颗红四点以外的任何六颗相同的。“六朴黑”出现,大家可熄灯抢饼。

中秋博饼,通常在博饼前先定好“三红”以上的规则,一拨人扎堆“浴血奋战”,却眼睁睁看着状元被人拿走,得主自是为好运当头而心花怒放,却也得为来年“请客”而吁吁,博得“六朴黑”者则总会有一股晦气袭上心头,迥异的心态也反映出市井之众生相,细细品味倒也不乏至爽至快。

如今“博饼”,不但家庭有,同学、朋友、同事之间也利用中秋节博“状元饼”。单位、团体和商家也组织大家博饼,成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社会娱乐活动。每个人在中秋节前后就可能参加多次的博饼活动。而且如今的博饼会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奖品也变了味,月饼悄然隐之,被一些日用品如毛巾、沐浴露、 食用油、工艺品甚或礼券等替而代之。曾有人一夜博回两年都用不完的牙膏、香皂,最后只得转送亲朋好友。当然,博饼的乐趣不在于礼品的大小,也不管奖品如何变换,人们看重的是围在一起博弈的乐趣。

“中秋博饼”也成了一大商机,不少商家铆足了劲纷纷推出与之有关的百货清仓和月饼促销大战,厦门近年来多次举办海峡两岸会饼制作比赛,2002年首届消费者中秋博饼“状元王”擂台赛还特制了一口专用碗,碗口沿直径达60厘米,高40厘米,重80斤。由进口阿邦石特制的骰子,每粒3厘米见方,重达100克。与碗相碰撞,其声清脆悦耳。后来,鼓浪屿更把博饼商机做得更大,竟办起了“中秋博饼文化节”。一年年下来,状元奖品动辄上万,直到把轿车开回家,甚至博到豪宅。

向以探秘和不甘寂寞著称的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祭出“冷门”佐证,力图把“中秋博饼”也来个“验明正身”,大有为争得所谓的“正宗”而赤膊上阵的架势。到底是不是厦门独有的民俗文化,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让这一草根民俗循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让它真正取乐于民,还本原之寓意。细细想来,古人兴许不会想到,博状元筹和博饼游戏会演变成今天这般,抑或这也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吧。

之前听说有人想为厦门中秋博状元“申遗”,不管怎样,现在厦门的中秋节比春节热闹是不争的事实。将博饼冠之文化,其文章就可以想做多大是多大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今年恰值国庆中秋双节同一天,祝大家中秋国庆快乐,阖家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