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看魔術表演嗎?每次看完之後,在驚歎之餘是不是想知道魔術師是如何做到的?

諾蘭導演的《致命魔術》完美地滿足了這兩個慾望。

但,這部電影帶來的震撼與驚豔絕對不止在這兩個方面!

多重反轉讓人直呼意外,結尾才揭開的謎底鼓掌稱讚。

懸疑風格貫穿全片,科幻元素讓故事圓滿。

兩大主角:左波登,右安吉爾

主角波登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另一主角安吉爾由休.傑克曼飾演,因爲貝爾演過蝙蝠俠,而傑克曼演過金剛狼,所以有人戲稱這部電影講了一個”蝙蝠俠大戰金剛狼“的故事。

嗯,其實這個概括確實有它的正確之處,因爲本片講的就是波登和安吉爾之間的明爭暗鬥,儘管並非”大戰“,但精彩的程度不輸於一場大戰。

波登、茱莉亞、安吉爾

01 穿插敘事造懸疑

影片運用倒敘與正敘穿插結合的敘事方式,這樣的方式利於製造懸念,以此增添吸引力。

影片開頭,是安吉爾的機關師卡特向一個小女孩(波登的女兒傑茜)講述變魔術的三個步驟。

而這一幕是倒敘,後面就轉而敘說另一個場景。

波登闖進安吉爾的後臺,正好看到安吉爾掉入水箱被溺死,便被認爲是他謀殺了安吉爾。

之後便是波登站在法庭上接受審判的場景。

這也是倒敘,這就設下了懸念,安吉爾的死真的是波登造成的嗎?波登會被因此判死刑嗎?

之後,畫面又一轉,轉向安吉爾乘火車讀着日記去科羅拉多的一個小鎮找人。

爲什麼要去找人?找什麼人?懸念又因爲倒敘的敘事結構而產生。

而後,纔開始正向敘說,開始從波登與安吉爾這兩個魔術師剛剛出道的時候講起。

講他們魔術理念的不同,講他們怎樣由夥伴變成仇人,講他們各自的人生。

如此穿插的敘事方式貫穿全片,只有看到最後你才能捋清時間線,破除所有懸念,然後恍然大悟、拍手叫絕!

02 懸念與反轉

作爲觀衆,你認爲事情的結果會是那樣的,可其實卻不是那樣;你認爲結果不會是那樣的,可其實就是那樣;而這就是懸疑片的高超之處,總是在意料之外讓你驚歎,而在這部電影裏這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最後揭開謎底的那一幕,各種反轉中最值得一提的都是和日記有關的。

安吉爾爲了偷學波登的移形遁影術,經女助手奧莉維亞(斯嘉麗.約翰遜飾演)的介紹找到了路特,把他化妝成安吉爾的樣子,利用這個替身來表演移形遁影術。

替身路特整天喝得爛醉,看起來腦子不太正常,安吉爾的機關師卡特本來也是這樣認爲的。

可是有一天,路特意識到安吉爾的魔術沒有自己表演不成,明白了自己的重要性,於是就向安吉爾他們勒索——不給高額的僱傭費就不配合。

觀衆看到這裏一般會想,”這傢伙居然變聰明瞭!“

然而,並不是路特自己想到的這一點,而是波登當面指點他的。

可是,波登是怎麼認識路特的?怎麼找到他的?原來是奧莉維亞告訴波登的。

而這些都是在安吉爾看着波登日記的時候揭示的,而且這本日記還是波登特意讓奧莉維亞給安吉爾的,那一刻,安吉爾大怒,自己居然被波登給耍了!

極爲精彩的一個反轉。

但讓人同樣意外的是,安吉爾後來竟然以牙還牙,用同樣的方式戲耍了在牢獄之中的波登。

一個個暗示,一處處懸念,都爲這部影片增添着無盡的魅力。

“當時我們都是剛出道的魔術師,從沒有想過傷害任何人”,正敘的開始是這樣介紹他倆的,這句話其實就暗示着他們會有鬥爭,會有傷害。

在安吉爾溺死之後,一個叫卡德洛的爵士對那些魔術機關與道具非常感興趣,準備從法院手中買下這些。

可爲什麼這個卡德洛爵士會對這些東西如此感興趣?爲什麼這個爵士還特意請了一個律師去向波登要移形遁影術的祕訣?

這個懸念揭曉之後又讓人大喫了一驚。

安吉爾看見波登和妻女團聚在一起的場面,前一秒還認爲波登很是幸福,可後一秒立即否定,由他的日記看出波登反抗、渴望自由,以爲他精神分裂!

但波登真的是精神分裂嗎?要是希區柯克拍的懸疑片,這種可能性還蠻大的,但諾蘭可不是如此。

其實這是一處暗示,暗示着最終的那個謎底。

性質相同的暗示還有多處,譬如說波登的妻子莎拉每次問他愛她嗎?

波登的回答也都有暗示。

甚至,後來莎拉誤以爲波登愛上了奧莉維亞,希望波登不要再變魔術,告訴她一切祕密,可是波登沒有選擇告訴她。

波登不選擇告訴她也和最終的謎底有關。

可是,莎拉因此感到絕望,認爲他真的不愛她了,最後上吊自殺了。

在莎拉死後,“波登”去見奧莉維亞,他沒有表現出傷心,反而和奧莉維亞說:“他從來沒有愛過莎拉。”

這讓奧莉維亞誤會,以爲他冷酷得沒有人性。

當然這又是暗示,就像那次波登讓他的機關師法隆帶女兒去動物園後,他去見了奧莉維亞,可是拒絕了她的親熱一樣。

這些性質相同的暗示都是和波登相關的,但和安吉爾相關的也有很多。

安吉爾從科羅拉多的小鎮找到了特斯拉這個科學家,從他那裏買回了一臺交流電機關裝置。

這臺裝置擁有“化腐朽爲神奇”的奇異力量。

但具體是怎麼回事,觀衆如果不細心,要到結尾才能知道緣由。

而安吉爾利用這臺裝置表演魔術所做的工作就是一個個暗示。

比如說:請盲人來看守這個裝置;每天晚上都要買這臺裝置運出去;史無前例的,不準卡特到後臺去。

以及那最令人詫異的反轉,安吉爾沒有被溺死,竟然還活着!

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就像利用交流電裝置表演的魔術讓波登極其疑惑一樣,一秒鐘怎麼可能移動五十碼?

除了這些懸念暗示,直至波登被處以絞刑,口中還念着“天靈靈地靈靈”來製造懸念,吸引觀衆。

相比諾蘭的科幻片《盜夢空間》,這部懸疑片好就好在設置的這些懸念與反轉,看完之後,你會覺得它的驚豔度完全不輸《盜夢空間》,震撼度也能追得上它。

03 波登和安吉爾

這一章揭開最終的謎底,請讀者耐心看下去。

正如卡特所言,波登是一個厲害的魔術師,天生的魔術師。

在片中,他隨時隨地都能變魔術,運用魔術技巧進入莎拉房間、皮球魔術戲耍獄警、變出硬幣使莎拉外甥驚奇,他是一個天才,是一個對魔術真正熱愛的人。

他既具有冒險精神又具有創新精神,剛出道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這點,他嘲笑同事米爾頓沒種,不敢冒險,認爲好魔術師會不斷創新戲法讓其他魔術師想破腦袋。

兼具這兩種精神的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敢於表演“接子彈魔術”,創造了移形遁影術。

但移形遁影術的成功需要極大的自我犧牲,因爲波登要和法隆共享同樣的生活,他倆是孿生兄弟,長得一模一樣,甚至法隆爲了和波登完全一樣還把自己兩根手指砍了。

至此,讀者應該知道了前面關於波登的那些暗示的結果,波登愛的是莎拉,法隆愛的是奧莉維亞。

事實上,在窺破了那個中國魔術師的表演祕訣後,剛出道的波登就已經決心自我犧牲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是精彩的魔術,還是其他形式的精彩,都需要犧牲精神。

海明威表面上看起來過着“放蕩任性“的生活,可實際上他每天都會花三個小時來閱讀,這樣的時間犧牲讓他寫出了那麼精彩的小說。

籃球巨星利拉德花了幾個夏天的時間,犧牲極大精力來狂練三分球,才保證了他在這個賽季射出了那麼多次精彩的三分球。

片中的波登爲了精彩的魔術,向妻子隱瞞他和法隆是孿生兄弟這個祕密,因爲這樣的祕密太過重要,他只能相信自己,因此甚至犧牲了家庭。

因爲隱瞞了祕密,莎拉無法理解波登

可以說,正是因爲犧牲才造就了精彩,成就了偉大,一切表面華麗的背後都負有犧牲。

但在安吉爾眼中,他做不到自我犧牲,而是不擇手段讓別人犧牲。

他屢屢和波登鬥爭,偷學波登魔術,最後借刀殺人害得波登被絞刑而死。

縱觀整部影片,安吉爾自己沒有創造出任何的新魔術,要不就是他人幫忙,要不就是抄襲波登。

波登意外導致安吉爾妻子茱莉亞死亡是這一切的起因,因爲這件事情,仇恨的種子在安吉爾心中萌發生長。

他認爲波登毀了他的一生,因此他爲了偷學波登魔法可以不擇手段。

他破壞波登的表演,用槍射斷了波登兩根手指;他在乎妻子給他取的藝名——魔術師丹頓,可是在和奧莉維亞爭吵要得到波登的魔術祕密時,就來了一句”我纔不在乎,我就要他的祕密“。

他利用自己的女助手奧莉維亞去當間諜,可奧莉維亞忍受不了貪婪的他而叛變了。

甚至,他的殘酷陰險讓一直忠心於他的卡特都不再支持他了,所以卡特纔會告訴他水手溺死的感覺並不是像回到家一樣而是痛苦至極,並且沒有阻止擦肩而過的法隆去殺了他。

嗯,真正的安吉爾最終不是被溺死而是被法隆殺死,並且安吉爾就是卡德洛爵士,而被溺死的那個安吉爾是一個複製人,因爲那臺交流電裝置有複製的神奇作用(懸疑片中加上了科幻元素)。

其實,開篇第一個一堆帽子的畫面就暗示了這個作用。

當然,面對安吉爾的詰難,波登也未退讓妥協,波登毀了他的新式鳥籠魔術,拆穿了他用替身偷學的移形遁影術。

可是,安吉爾的手段更爲殘忍,因爲他爲了達到目的會選擇殺人,人性已然喪失。

法隆最後殺了安吉爾爲死去的波登報了仇,而安吉爾也是因爲無法化解心中對波登的仇恨才一步步喪失了人性,原來“復仇”是這部電影的展現人性的主題。

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仇恨,如果沒有被愛化解,走上覆仇這條道路是必然的,只有這樣那個人才能一雪心頭恥、一除心頭恨。

在安吉爾快要死去的時候,他說他變魔術的原因是能從觀衆臉上的表情中獲得肯定,波登聽着那些話時卻“不爲所動”。

因爲波登更多的是出於對魔術真正的熱愛才選擇變魔術,他不像安吉爾因爲喜歡他人的肯定才選擇變魔術。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總是需要從他人的肯定中獲取滿足,而不是自我認可內心熱愛,那麼ta最終很可能就會像安吉爾一樣平庸蹩腳而難以如波登那般偉大不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