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

回顾近代史,中国经历了外忧内患,学术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与改变,很多后人都觉得那个年代的文人无一不是激进的,可随着岁月变迁与沉淀,很多专心在文化领域深耕的学者们越发让后人惊叹,有了他们的存在,中国文化也才有了不断被传承的可能。

用现代人的话说,当年的梁启超、王国维等等大咖很多都是走“政治网红”路线的,可与他们截然相反甚至一度不被更多人提及的还有这样一位曲高和寡的大咖存在。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评价其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连梁启超面对他都自叹不如,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等等成就于一身的陈寅恪为后人展现了中国学术史的另一段传奇佳话。

1、良好的家教注定陈寅恪富有学识的一生

与很多文人学士一样,陈寅恪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儿时便启蒙于家塾之中,从小便受到了很不错的教育。

而陈寅恪在父亲的熏陶下,受到的绝非古板的教育,相反,在1900年,祖父去世后随父迁居江苏金陵时,父亲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更是与众位知名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由此,陈寅恪也是在这样的新式教育作风下逐渐开拓了学识视野,打下了坚实且深厚的国学底子。

直到1902年,陈寅恪便和兄弟陈衡恪远赴日本的巢鸭弘文学院求学。当年,与兄弟俩同行的还有鲁迅,三人曾同住一舍,在1904年时,鲁迅弃医从文又来到东京居住,而陈寅恪也是十分特立独行,只可惜,之后的他因为脚疾的原因只好提前回国就读于复旦大学,直到1910年才再度游学西方。

也就是在1910年之后,这位国学奇才开始了多种国家语言的修习,结合着他自小就在父亲的培养下建立起来的深厚国学基础,游学西方15年的历程里,陈寅恪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精通中古史、宗教史的专家。

2、众人纷纷展现革命热情,唯独陈寅恪选择在静默中沉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陈寅恪也在1914年回到国内,直到1918年,在江西官费的资助下,他再一次得以踏上出国游学的征程,此后,无论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还是在德国柏林大学,陈寅恪对于各国语言以及西方文化都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在他看来,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而有了曾经打下的国学基础才帮助他在吸取西方文化时展现出了超凡的天赋。

当时的国内,激进文人数不胜数,众多知名的学者也都是民国战士群体之一,而陈寅恪貌似更喜欢将全身心都投入在国学文化领域的开拓上,或许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样的陈寅恪是与时代不相符的,要知道,放在今天来看,他在国学文化领域的造就与推动同样是无法取代的。

1925年,陈寅恪终于回到国内,当时的清华正式改制为大学并专门设立国学门,由此,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并被聘任为国学教授。众所周知,这四人在国学领域的造诣都是非同小可的,而当时的梁启超独独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在众人面前,梁启超更是表示自己相对于陈寅恪学识的自叹不如。

而在1926年6月,年仅36岁的陈寅恪更是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并应聘为研究院导师,当时的三人还被世人评价为“清华三巨头”。

3、岁月变迁,一代大师成为国人探寻传统文化的起点与终点

如若说陈寅恪在国学、史学等等领域的造诣是普通学者难以企及的,而他一直坚守的学术精神才更是世人最应该传承与珍惜的。当年,在王国维去世两周年之际,陈寅恪为其做的撰文便是:“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又何尝不是陈老对于学识的自我追求呢?

在陈寅恪看来,学术研究要尊崇的一定是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思想,就如他写给王国维的撰文一样,这样的一代宗师才算得上是身为国人的我们探寻传统文化的起点与终点。

归国后的岁月随着当时的动荡一样跌宕起伏,而陈寅恪对于民族的忠贞也曾体现在他拒绝受日本委托承办东方文学院,一代文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傲骨,哪怕不能冲向战场,他也同样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与底线。

1945年,因眼疾未能合理诊治的陈寅恪不幸双目失明,而后在1949年再度回到清华园任教,辗转之下,拒绝了傅斯年邀其前往台湾、香港的请求,最终陈寅恪选择在中山大学落脚。由此,陈寅恪开始了生命中最安静的时光,专著《柳如是传》、《寒柳堂记梦》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逐渐整理成稿的。

时间静止在1969年10月7日,陈老最终在广州安详离开人世。而他的一生注定用不一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坚毅的气魄与惊天动地的果敢。

小结:直到今日,陈寅恪位于中山大学的故居还屹立于此,就仿佛一代大师未曾离我们远去一样。对于现代人来讲,“科技兴邦”固然有着意味深长的道理,可没有了国学脊梁的支持,国人同样是行尸走肉的存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注定会将我们每一个人湮没其中,陈老也一样,不过,他穷尽一生创造的精神智慧注定会让更多的后人深深受益,古老中国的宝贵文化,唯有如此经典的传承才会让中华民族成为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者,这才是陈寅恪一生最有价值的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