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茹被批捕,陳一鳴和李思雨重修舊好;張芝芝接受劉洋的再求婚,再次擁抱家庭生活;顧曉菱終究等到了創業成功的雷浩文……這應該是常見的都市情感劇的大結局,至少有一對CP是圓滿的。但《親愛的自己》破例了。

在昨天播出大結局之後,今天持續霸佔微博熱搜的#親愛的自己全員BE#和#親愛的自己大結局#了,雙雙拿下破4億的閱讀量。骨朵數據顯示,近兩日該劇相關媒體報道和輿情指數(尤其是微博話題)也出現顯著提升。除此之外,知乎、抖音、豆瓣等平臺上同樣引發了關於大結局的熱議。喜憂參半的是,該劇的口碑卻一路下滑,最終豆瓣評分停留在了6.6分。

爲什麼《親愛的自己》要一反都市劇常態,給觀衆一個並不“Happy Ending”的結局?當娛樂獨角獸兩次聯繫該劇編劇蘇曉苑採訪時,得到的答覆均是“再等等”,給出的原因是 “在劇本創作階段其實冒了很大的風險,做了一些嘗試和突破,也有一些自己的堅持和追求。但是這些嘗試最終是失敗還是成功,其實取決於觀衆和市場的反饋”。

或許很難簡單粗暴將她口中的這份“突破”等同於全員BE的結局,但不可否認從中亦可窺見她 試圖打破一些國產劇創作上的窠臼,去探尋屬於現實主義、亦或是女性主義更多可能的野心。只是從該劇播出的市場效果來看,仍然逃不開“話題霸屏熱搜,口碑一再淪陷”的結果。到底是國產劇編劇出了錯,還是“這屆觀衆”太嚴格?

撬動30億播放量,火爆話題劇的AB面

《親愛的自己》是天然具有爆款基因的,女性、情感、創業等元素都是近年來撬動市場的利器,更遑論還有劉詩詩復出首秀、實力派流量演員朱一龍加持。酷雲收視數據顯示, 該劇雖沒能承接《以家人之名》破2的收視率,播出期間收視高點基本維持在0.9左右,但是也算是穩住了省級衛視前三甲的位置。

作爲一部話題劇,它也被媒體譽爲“住在熱搜上”。雖然尚且沒有精準統計其登上熱搜的話題數量,但是李思雨、陳一鳴、王子鳴、張芝芝等無一不用事實證明了其話題號召力。目前劇集同名主話題#親愛的自己#閱讀量突破90億,影響力不容小覷。除此之外,芒果TV作爲獨播網絡平臺也撬動了30億播放量。

在這個略嫌清冷的劇集市場上,《親愛的自己》掀起的市場熱度值得肯定,只是事物的另一面也同樣值得探究:以大結局爲例,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關於全員BE的討論下,“沒看劇,熱搜、抖音追劇”、“一集就棄了”的言論並不少見,從數據來看雖然輿論和媒體端沸騰,但是這兩日的收視和網播量並未有明顯突破。

這或許是碎片化傳播時代帶給劇集營銷最大的便利之處,但是對於劇集本身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失意, 故事的講述不足以吸引觀衆或者沒有將觀衆留下來的魅力,快餐時代與全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觀衆快速分解和消化了其中屬於偶像、人物和故事中的閃光點,同理的還有國產劇中常見的倍速追劇方式。

《親愛的自己》的豆瓣評分也印證了這一點。該劇豆瓣開分成績7.3分,在今年現實題材開分8分頻出的大環境下並不算優秀,同時隨着劇情推進,豆瓣評分下降至6.6分。不過,從評分分佈來看四星和五星人數佔比46%,一星和二星佔比31%,換言之 觀衆對該劇的評價褒貶不一,喜歡和差評背後都有龐大的人羣。

這種某種程度上的勢均力敵其實可以看作是兩個維度多方勢力天然博弈的結果。 其一,這是現實題材話題劇與生俱來的私人化解讀帶來的:有人對劇中的人物真實、職場真實、情感真實感悟頗深,看到了人物背後的初心與努力;自然就有人認爲劇中的現實主義隔靴搔癢不接地氣。

和李思雨從始至終的獨立女性標籤不同,張芝芝的故事是最常見的“賢妻崛起系列”,編劇訴諸大量筆墨刻畫的關於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遭遇的催生、出軌、家暴等問題,只是對於大部分在微博等平臺上掀起話題討論的觀衆來講,絕不是因爲她過度真實,更多是她踩中了大衆情緒的爆發點。

其二,這也是以劉詩詩、朱一龍爲代表的流量系演員天然的爭議性。該劇播出指出,劉詩詩的演技問題便曾引發諸多爭議,但是對於粉絲而言這是偶像闊別熒屏良久的又一部作品值得肯定;演技在線但同樣有着流量標籤的朱一龍同樣難以逃脫這種來自市場力量的拉扯。

《重啓》和《親愛的自己》兩部熱劇加持,也讓朱一龍再次回到了輿論關注中,只是就角色突破和市場驚豔度而言,距離當初將他推上“雙頂流”位置的《鎮魂》都略有距離。近日微博上發酵的一個關於朱一龍已婚隱婚的小八卦再次折射了這一問題,雖然婚姻是明星私事,但也恰恰說明了朱一龍作爲“實力派流量”的兩難。

掩蓋在微博熱搜的盛況之下,《親愛的自己》其實是一次國產話題劇很典型的呈現:無論是明星偶像還是內容創作,亦或是數據表現,都有其兩面性。當然這也是全媒體時代,每個人的聲音都被極致放大的必然,只是對於以編劇爲核心的內容創作者而言,這似乎締造了一種創作捷徑,也帶來了市場的好感透支。

國產劇編劇爲何頻頻被罵上熱搜?

“我上熱搜了!被罵上去的。人生新體驗。”今日凌晨,編劇蘇曉苑在朋友圈寫道,看似有幾分調侃的背後究竟是何種心態難以知曉,只是對於觀衆來講,這是一種情緒宣泄:苦追一個月之久的劇集沒有朝着想象着的方向而來,甚至還帶來了全員bad ending的結局。

蘇曉苑是試圖向觀衆解釋過的。早在該劇播出到陳一鳴失業片段時,就曾引發網友爭議,面對此她以身邊各行各業失業、或是艱難掙扎的人爲現實模板,解讀了人物的現實性,並表示 “我們不是爽劇,我們所有主創的初衷不是要讓你忘了生活的苦。這一次我們想說的是:我知道,今天有事很辛苦很不如意的一天”。

“罵編劇不懂職場不懂上海不懂生活不會寫劇本,都沒問題。但是罵完之後別忘了,請身邊那個過得不如意的朋友喫頓飯喝杯酒,給他一句溫暖的話,一個貼心的擁抱,一個鼓勵的笑容”,很溫情的一段話,只是並沒有如意料之中的被網友所接受, 評論下前幾條都是對其強行和疫情綁定解讀的質疑。

蘇曉苑並不是第一個被罵上熱搜的編劇,甚至於這在爆款影視劇中尤爲常見。2018年《鎮魂》《一千零一夜》的編劇都曾因爲劇集爛尾被罵上熱搜,到今年“喜提”這一待遇的更是從《下一站是幸福》《清平樂》到《最美逆行者》《琉璃》,這個昔日隱藏在人物故事背後的工種,正在以一種並不美好的方式走到臺前。

其實在這些劇集中,我們能夠看到國產劇的套路或謂之創作窠臼: 首先,爛尾應該是當下編劇最常被指責的原因,這其中又分爲人物崩塌強行結尾和不盡如人意兩種。《親愛的自己》很顯然屬於後者,畢竟對於大部分國產劇觀衆來講,男女主的CP是追劇的一大要義,而劇中李思雨和陳一鳴的分道揚鑣甚至到後者守候新戀人的選擇都讓人感覺到了情緒上的“不適”。

其次,人物塑造和成長線的不足,也就是常說的人設崩塌。這一點在當下爆款的女性題材中尤爲常見:《下一站是幸福》中在元宋和葉鹿鳴之間搖擺不定的賀繁星,甚至導致了扮演者宋茜的微博淪陷;在《親愛的自己》中,對於李思雨的人設同樣曾引發質疑,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2.5億,陳一鳴人設也同樣面臨質疑。

再次, 話題劇一次次在市場上大展身手的同時,內容創作者也似乎找到了一種捷徑,相比耐心打磨劇本,他們更看重人物身上的衝突性、臺詞的金句效應、話題上的可發酵性等等,這也爲抖音、微博等短視頻時代追劇提供了可能性。

當然不可否認這其中也不乏真正戳中觀衆情感痛點、引發共鳴的情節,但是更多的其實是影視劇中爲了出軌、家暴、人物成長等強行設置的 工具人角色。這也會落入文章開頭編劇“強行BE“的窠臼, 引發觀衆的強烈不滿。

或許《親愛的自己》探索的結局並不完美,但它帶給行業的思考卻是多元的。它應該是一面棱鏡,折射了內容創作者的困境和試圖探索創新的勇氣,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以女性爲例,獨立女性就意味着要犧牲情感做“親愛的自己”嗎?從工業糖精、工業苦瓜走出來的女性,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嗎?

END

【合作 | 投稿 | 應聘 | 加羣 | 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