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和戚夫人的妻妾之爭,就不說了。大家都很熟悉。

呂后作爲這場宮斗的贏家,即使最後贏了,內心也會覺得慘烈。

她嫁給劉邦後,基本上都是在鬼門關打轉。

更令天下原配女人心有慼慼焉的是,好不容易回到丈夫身邊,覺得可以鬆一口氣,過一點享福日子時,才發現在丈夫身邊的日子更不好過。她要天天和小妾鬥爭才能保住自己和兒女的前途和地位。

天下女人最怕自己的人生中有此一問,爲什麼我陪他共患難,他卻不能在共富貴的時候善待我一些呢?

憑什麼?

劉邦這個丈夫對於妻子呂后,剛好就是如此。

呂后是古代版“原配的宿命”。

婚姻中的磨難讓呂后從青春期那個相夫教子的賢惠少婦,變成了一個心腸狠辣堅硬的後宮掌權婦人。

她的經歷讓她只相信,一個人在該發狠的時候,必須有一股比敵人還狠的勁頭,纔可以保住自己和身邊的人。

她的母性讓她認爲,她必須讓她的兒子明白這一點,才能坐穩皇帝的寶座。

人生經歷和母性重疊一起,促使她做出這樣的決定。

她要讓兒子漢惠帝直面慘烈的人生,殘酷的宮鬥事實,才能明白帝王之位光鮮的另外一面,是鮮血,是人命。

這是一個經歷過殘酷人生搏擊和宮廷鬥爭慘勝過後母親做出的本能選擇。

呂后覺着這是爲了兒子好,她在教導兒子何爲“帝王之道”!

但是沒有讀過養育心理學的呂后不明白,孩子的心理承受是不同的。

每一個孩子背後都有自己的天性和選擇。

史書上記載漢惠帝性情仁厚,漢高祖劉邦就覺得他過於仁弱,不像自己。

劉邦對於漢惠帝劉盈,不是一個好父親。但這一點他看得很準。

漢惠帝的確承載不了這樣殘酷的事實。

昔日美豔后宮的戚夫人,居然落得如此下場。

劉盈身爲呂后之子,其實並不能理解母親和戚夫人之間的仇恨。從他對待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的態度上, 漢惠帝劉盈對戚夫人母子沒有多大敵意。

他對戚夫人母子的定位是家人。

對於呂后的恨和痛,他是知道的,不然漢惠帝不會主動讓趙王如意與自己同喫同住,儘量在強勢母親的鐵腕下,保護這位異母弟。

漢惠帝無法做到與母親“感同身受”。

於是,呂后強迫他去看所謂的“人彘”,直接衝破了漢惠帝劉盈的心理底線。他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

他之前可能設想過戚夫人會死在母親手上,但想不到死法如此慘絕人寰。

崩潰過後,他選擇自暴自棄,呂后的這招“現實教育”顯然起到了反效果。

漢惠帝大病了一場,自暴自棄,抑鬱而終,年僅二十四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