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冬升、郭敬明、李誠儒貢獻了近期的娛樂流量。《演員請就位》裏,最精彩的表演都不在短片之中。

因爲《演員請就位2》,爾冬升火了。

一檔演技類綜藝,主打“完全復刻表演工業”,可是,表演本身沒有出圈,刷屏的卻是曾經的小鮮肉痛斥今天的小鮮肉,這聽起來似乎很怪異很彆扭,但其實這恰恰是節目想要的效果。

本質上來說,《演員請就位》就是一個無比彆扭的節目。甫一開場,幾位製作人就用手裏“市場”的大旗把幾十位演員挨個評了級:有國民度的演員和突然爆紅的新人共享S級的沙發;被遺忘的中年女演員和還沒紅起來的小生一同坐在B級冷板凳。

實力派演員倪虹潔被製作人們評爲墊底的B級

但是所謂的“模擬市場”和本科模擬法庭一樣真空。這種僞裝出來的合理性,引出了節目的真實目的,那就是希望之後上演無名小卒“逆風翻盤”,以及流量演員“順風翻車”的劇情,從而讓觀衆有看爽文的快感,這種邏輯,和幾檔噱頭橫生的競技綜藝如《創造營》《青春有你》等如出一轍。

然而市場的殘酷就在於它運作的隱蔽性和偶然性,而絕不會按着爽文邏輯走。很顯然節目組沒打算考慮克服二者的矛盾,因爲它根本不是一個電影項目創投那樣的行業活動,而是徹底的作秀。

正因爲是“秀”,所以就有了“爽文邏輯”,又有了各個刷屏的“名場面”。實際上綜藝節目有臺本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演員請就位》更彆扭的一點在於,它本身就是關於表演的綜藝,在大型作秀節目裏煞有介事地大談特談怎麼更好地作秀,不適感充斥了舞臺上下和屏幕內外。

爾導懟偶像男團UNINE成員陳宥維名場面

節目之中其實有兩種表演,短片內的技巧鬥爭當然是“看得見”的表演,而舞臺上的對壘、辯白,則是“看不見”的表演。不管是爾冬升的訓誡,還是導演之間的分歧,或者是導演和演員的互相針對,都屬於後者。兩種表演直接擺在一起,真正抓人的反而是這種“節目效果”的表演,這不就反證了作爲藝術技巧的表演的被忽視嗎?

即便從表演本身來談,《演員請就位》的導向也相當成問題。

它一味追求類型化表演,而這是流量時代整體上的一個壞傾向。演技雖然有好壞之分,但是它本身也所受着來自多方力量的制衡,電影(影視)不是話劇,它是碎片化的藝術,需要導演、攝影、剪輯等合力完成。電影的表達有時需要剪輯的戛然而止,有時需要演員像工具一樣行動,並不只是情感技巧,更不是撕心裂肺。

進一步來說,《演員請就位》在這樣一個忸怩做作的“決定性瞬間”短片裏評價表演技巧,也就是幾乎沒有給演技的“溢出”留下空間。

幾位導師對黃奕在《風月》片段中的表演褒貶不一,有人認爲她缺乏情緒起伏,有人認爲她隱忍得剛剛好

何謂“溢出”?舉例來說,電影《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的閃光之處不少來自對技巧的逃避,存在在那些“不投入”“不演出”的瞬間。他的演技天賦和決定性瞬間沒多少關係,相反在一些情緒性瞬間裏,我們看到了這個遠離高中的少年對於熟悉又陌生的同伴的注視與回望。可是《演員請就位》中選的《少年的你》片段,卻完全沒有發揮小北這個角色應該有的特點,選擇了最需要投入演出的片段,並且在點評環節一味強調“對角色的理解”,反而失去了原片裏遊離於特寫鏡頭之外的人物光暈。

當然綜藝就是綜藝,讓任敏和施柏宇這兩位人氣演員復刻人氣電影,宣傳效果遠大於節目究竟選了哪段戲,更大於他們究竟能演成什麼樣。這就涉及到了那種“看不見”的表演。節目中“看不見”的表演的浪頭遠遠蓋過了“看得見”的表演,翻一翻熱搜就能發現,爾冬升懟流量演員的話題被瀏覽了數千萬次,涉及內容本身的討論屈指可數。

除去幾分鐘的表演片段,《演員請就位》給舞臺上的爭吵留足了空間,拖沓至極,彷彿是在對觀衆說“你不就想看這個嗎?”這顯然不是個例。

任敏、施柏宇的表演收到了所有導師的認可,但仍顯得做作

從觀衆心理學來分析,沒有人不喜歡看明星之間劍拔弩張,這在國內外都是事實,不管是Kanye West和Taylor Swift的“金評黴”事件,又或者是早就化身網絡流行語的“I don’t know her”,都反覆證明了這一點。

既然大家喜歡看,可明星又不會憑空得罪人,那綜藝節目當然有義務演給大家看。於是,出現在畫框裏的任何動作都被當成了“表演”,這種看不見的表演發展到了極致,又換了一種更隱祕的說法叫“表情管理”,並且通過節目組無止境的反應鏡頭更加直觀地懟到觀衆面前。

所以我們看到,本來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在清晰度驟降的鏡頭組接下成爲了觀衆想要看到的互動和互懟;本來是並不連貫的討論,在光影魔術手下成爲了可以“破圈”的cut。因此每一場大秀,明星間的每一個互動都成了飯圈競相逐幀截圖考覈的戰場,進而成爲綜藝節目的常態。

爾導懟張大大名場面

飯圈和綜藝雙向的推波助瀾,無非是爲了流量。這是徹底的作惡,因爲“流量爲王”就是當其察覺到病毒性傳播的發生時,就會強迫內容供應方反覆生產這類的“表演”,或者是通過這樣的表演來生產適用於病毒性傳播的敘事,再將其挑選出來放大反覆剪輯,使得舞臺上、畫框內的所有人都不得不屈服於這種本質屬於“奶頭樂”的商業運作,使得舞臺下、畫框外的所有觀衆都不得不接受流量的投餵。

而這就是該節目最彆扭最荒誕的根本,猶如在會堂之上大談特談反腐的官員,轉過身就被紀檢部門雙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