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國民政府垮臺。接着,各路大軍向南挺進,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先後解放了杭州、南昌、上海、武漢。

渡江戰役勝利後,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了向全國進軍的部署。5月23日,中央軍委在致各野戰軍的電報中,指示二野,應準備於兩個月後以主力或全軍向西南進軍,經營川、黔、康。

此時,二野司令部在南京,司令部各首長也在南京。

6月17日,中央軍委指示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

二野西進時機,似以9月較爲適宜。一則準備時間較充裕;二則沿途那時纔能有糧食;三則四野主力(7個軍)9月可到彬州、贛州線,11月可能佔廣州,迫使廣州僞政府遷至重慶。然後二野奪取重慶較爲有利。

第二野戰軍準備進軍大西南,蔣介石也正在籌劃割據大西南,把雲貴川康變成“反共復國基地”,並以重慶爲都。

從地理位置上看,雲貴川康(西康當時是一個省)地區,西有青藏高原,與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接壤;南有云貴高原,與越南、老撾、緬甸毗鄰。這裏不僅物產豐富,供給充足,而且易守難攻。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喻。

蔣介石認爲,解放軍從東部和北部入川的可能性極大。而就東部與北部而言,由於東部地勢太險,山路太危,到處絕壁,懸崖如削,不適合大部隊行動。相比較而言,解放軍從陝南入川的可能性更大。因之,他以心腹愛將胡宗南集團和川陝邊的部隊扼守秦嶺、巴山,防止解放軍從陝西境內通過川陝公路直入四川。

同時,蔣介石還以宋希濂和孫元良兩部駐守川湘鄂邊,防守川東。另外,蔣介石還把多個軍佈防於川康雲貴境內,用於機動。

7月29日,解放軍二野前委發出進軍西南的作戰指示後,劉、鄧又發出了向川黔進軍的命令。

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第四野戰軍也正在大張旗鼓,浩浩蕩蕩地向華南開進。

8月2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二野機關從南京出發,乘火車沿津浦鐵路北上,然後轉隴海線西進。列車經過的大小城鎮,都受到了當地羣衆的熱烈歡迎。劉、鄧也多次露面,接見所經地方的黨政幹部和羣衆代表。

二野領導機關北上的消息,很快傳到重慶蔣介石處。

列車到達鄭州後,二野領導與鄭州羣衆召開聯歡會,劉伯承、鄧小平發表講話。這天,新華通訊社詳細播發了這次聯歡大會的盛況,蔣介石親自在收音機旁聆聽。

接着,集結在秦嶺北麓的解放軍部隊向國民黨軍秦嶺防線實施佯攻,造成由北入川之聲勢。

劉、鄧所乘列車從鄭州駛出後,並未沿隴海線西行,而是轉而向南。8月28日,抵達武漢。

在此前後,二野大軍正在向南集中。

二野第3兵團,除一部分溯江西上,走水路外,其餘大部分則由南京北上,由津浦路轉隴海線,做出一個經西安抵寶雞,從北面進擊四川的樣子。其實呢,主力到達鄭州後,馬上調頭,迅速經粵漢線祕密南下,隱蔽集結於湘贛西部。

二野第5兵團,由上饒橫穿江西,隱蔽地開往湘贛西部。

而二野第4兵團在四野的統一指揮下,由贛南向廣東進擊。這是公開的一路。這一路是實施大迂迴,大包抄,在解放兩廣後,移師雲南,切斷國民黨西南殘敵逃往境外的退路。

10月24日,二野第3兵團擔任進軍任務的先頭部隊,開始攻擊國民黨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第3兵團的主力則向着湖南的北部,敵人的左側翼前進。在正面部隊發起攻擊之前,迂迴到敵人的側後。

11月1日,在第一、第四野各一部的配合下,二野主力發起了勢如破竹般的西南戰役。而二野進軍大西南時,其主力正是從鄂湘西進入川黔的。

當坐鎮重慶的蔣介石察覺解放軍由鄂湘西進川黔,然後有迂迴重慶、成都之勢時,便急令胡宗南集團由秦嶺、大巴山南撤入川。接着還做了其它佈防調整。

蔣介石的這一倉促軍事調動,實屬事後諸葛亮之舉,爲時已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