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林鄭談深港關係:不介意被深圳反超

(觀察者網 訊)據香港政府新聞網10月12日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於當天下午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到深圳,出席14日舉行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佈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實施方案》,確定新階段改革開放藍圖,目標是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深圳未來在大灣區發展的帶頭角色更加明確。

13日,林鄭月娥在接受深圳衛視採訪時,談到了“深圳在GDP等經濟指標上反超香港”的話題。對此,她表示不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已經超過香港,因爲她對香港的競爭力有信心,也對兩地良性競爭和深度合作抱有期待。

林鄭月娥表示:“我不是很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已經爬到香港頭上了,因爲深圳人口土地比我們豐富。但是未來的發展,也希望中央會繼續給深圳特區一些先立先設、突破性、創新的政策,令到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可以在全新的平臺中進行。”

林鄭月娥提到,她對香港的人和企業都有信心,因爲他們的競爭力是強的,適應能力也不差。但目前香港受到土地問題的制約,再加上政治環境比較複雜,遠比深圳複雜,很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香港目前的發展有些掣肘。

她指出:“香港的優勢是源自於‘一國兩制’,而中央對於‘一國兩制’這個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所以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和深圳應該找一些可以更加豐富‘一國兩制’,也能令深圳發展更加好的契機,我覺得這些契機是存在的。”

談到“一國兩制”的具體優勢時,林鄭月娥表示:“譬如由於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之下,我們有資金進出的自由、貨幣兌換的自由、有跟國際接軌的法律系統、也有大量專業服務人才。這些可以和深圳現在擁有的科創的能力、先進的製造業來做一個配套。”

去年,香港經歷了“修例風波”,外界擔憂政經因素可能會對香港與大灣區其它城市的融合產生一些阻力。

對此,林鄭月娥表示:“香港近年出現了一股風氣,就是過分強調本土文化,而且有一些排斥內地、排斥內地人,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少部分人。但這些少部分人士的行爲往往就通過社交媒體或者報道擴大了,所以令內地人有些不舒服,就是爲何大家都在一個國家裏,他來(香港)旅遊,會受到一些不禮貌的對待。”

但她相信,這種情況慢慢通過時間,是可以扭轉過來的。“當然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這邊,我們要穩定局面,然後要通過公衆教育、學校教育,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更加掌握‘一國兩制’,更加知道怎樣是對自身發展最有利的。”

在採訪中,林鄭月娥還自嘲道:“我每次到深圳市,深圳市領導都很關心我,甚至很同情我。因爲在內地說做事就做事,就能做到了,而在香港真的要用迎難而上、排除萬難的精神才能做到一件事。”

在採訪的最後,林鄭月娥提到了2020年的《施政報告》。她表示,香港經歷了大半年的疫情,令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香港的經濟今年預期也會收縮6%到8%,所以首先要恢復的是對於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

而香港經濟要復甦,是離不開和內地融合的。“一定要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之下,做回我們剛纔所講的兩地的人員往來、商業活動能夠恢復起來,那我們恢復經濟的可能性就高。所以在這一方面我也在爭取中央的政策,也希望香港社會趁這段時間自我增強一些能力,特別是在疫情之後的適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林鄭月娥12日宣佈,推遲原定於10月14日在特區立法會發表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

林鄭月娥當天會見媒體時說,推遲發表《施政報告》是因爲經過嚴重的疫情,大家期盼香港走出經濟困境。有了這個信念,自己早前已疏理一系列措施,請求中央考慮和支持。由於這些措施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她將於10月下旬前往北京參加部委的協調會議,才能確定有關政策及項目能否得到支持。

她說,若今年的施政報告能包含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對於香港市民恢復對經濟的信心,以及爲商業活動注入新動力都非常有裨益,因此決定推遲發表《施政報告》,希望能夠在11月底之前公佈。

2018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首超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去年2月統計處公佈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實現生產總值28453.17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24000.98億元。而深圳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GDP爲24221.98億元。由此,深圳生產總值總量首次超越了香港。

2019年,深圳的生產總值爲26927.09億元。而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2月公佈的預先估計數據,由於內部和對外需求均表現疲弱,2019年第四季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實質下跌2.9%,當年年度GDP同比實質下跌1.2%,這是香港經濟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