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蘇聯的戰機,很多人都能順嘴說出蘇27、蘇-30這類早已聲名在外的主流戰機,其實蘇聯實用先進的戰機還有很多,比如伊-16單翼戰鬥機,在二戰初期,它們扮演着蘇聯空軍主力的角色。

伊-16堪稱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款採用了收放式起落架的單翼戰鬥機,但它身上卻具備着很明顯的雙翼機的特徵,它的機身又短又粗,採用了開放式座艙。同時代裏,伊-16是罕見的具備了裝甲駕駛艙的單翼戰鬥機。

被稱之爲蘇聯小驢的伊-16誕生之初,在很多方面都是走在科技前端的,尤其是在M-22引擎的配合下,它的航速將近400多公里,在設計之初特地減少了許多可以束縛它的因素,毛驢5型因此成爲了那個時代裏速度最快的戰機。

作爲三十年代的產物,伊-16無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因爲它的機身短小,飛行員操縱起來難度很高,一般只有經驗足夠豐富的老飛行員才能勝任這一點,原本設計者是想降低重量,未曾想到飛機在飛行時會出現平衡性問題,但它的先進決定它並不會因此被人拋棄。

西班牙爆發內戰時曾得到蘇聯的幫助,西班牙手中擁有的是伊-16和伊-15,國民軍手中擁有的是意大利提供的德國CR32'箭'式戰鬥機,伊-16在這其中明顯要更具有優勢,速度之快,加速性能之強,幫助西班牙政府在內戰中給國民軍致命一擊。

但是沒有誰的時代不會被終結,從蘇芬戰爭中就可以發現蘇聯的作戰思路出現了落後的問題,伊-16面對着更多更爲強大的對手,比如BF109戰鬥機和水牛戰鬥機,在與芬蘭空軍對抗時,蘇聯明顯位於下風。隨着越來越多的先進戰機登上歷史的舞臺,伊-16漸漸退出了蘇聯的空軍序列,有一些被轉變爲教練機,不過後來也慢慢的都退出了。

有一點很值得一談,在還沒有爆發二戰的時候,伊-16曾經幫了中國的大忙。在1937年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蘇聯曾表示會向中國提供一些作戰飛機,這裏面就涉及到伊-16。考慮到日蘇此前曾簽訂過互不侵犯條約,爲了提防日本干涉,這批戰機還是採取陸運的方式抵達的中國。

這批伊-16的到來解決了當時中國空軍遇到的難題,淞滬會戰讓中國的空軍主力盡失,因此伊-16很快就被投入進戰爭,規模最大的當屬武漢空戰。早期的伊-16其實是和日本很有的一拼,但隨着日軍裝備的零式戰鬥機等新式戰鬥機陸續登場以後,這些紅色小毛驢就都被趕超了。

總的來看,伊-16的一生是十分精彩的,它結合了三十年代許多的先進技術,堪稱從雙翼到單翼的過度機型,它被淘汰是命運使然,但它的出現促進了航空工業的發展,光榮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