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早前宣佈將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凌晨1點召開全球發佈會,這將是蘋果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場秋季發佈會。新iPhone亮相在即,相關零組件早前已積極備貨,有望積極帶旺供應鏈營收表現。

自從2007年蘋果發佈第一臺顛覆性的智能手機以來,蘋果憑藉其優異的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發展成爲全球的消費電子龍頭。蘋果公司的成長,很大程度上也帶動了國內產業鏈的公司發展。

從產業鏈價值分佈來看,蘋果系列一直以來是“全球代工”的經典產品,蘋果公司只負責設計、技術監控和市場銷售,而所有的生產,加工環節都以“委託生產”方式,外包給遍佈世界各地的下游製造商。

蘋果在更長的產業鏈條上,分佈着材料採購、技術採購、代工、應用開發、運營商分銷等多種產業的千萬家企業,蘋果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較強,具有較高的議價能力。因此,在2009-2019,蘋果公司盈利能力自始至終表現強勢,平均毛利率超過30%,淨利率超過20%。

根據IHS的數據,近年iPhone拆解的物料成本持續提升,產業鏈各環節ASP均有提升,蘋果產業鏈各環節對應公司有望從中受益,以iPhone量×價爲主導的線性成長邏輯仍處於延伸趨勢。

蘋果產業鏈以消費電子爲主,包含部分其他的類似於包裝和OEM等。消費電子包括顯示面板、半導體器件、攝像頭模組、功能器件、被動元件以及結構件等。除此之外,蘋果產業鏈還包括包裝印刷、組裝加工以及部分其他零配件。

我國是全球手機制造及銷售中心,生產手機全球佔比75%,銷售手機全球佔比在20%以上。中國大陸是蘋果手機零部件的主要生產基地,早期我國切入手機供應鏈主要是一般製造及代工環節,我國在蘋果供應鏈數量增加明顯,供應鏈地位不斷增強,發揮作用越來越大。

回顧整個蘋果產業鏈過去黃金髮展十年,從最開始中國臺灣精密製造企業做主導,大陸企業做二供,到當前進入蘋果供應鏈的大陸公司持續增加,部分細分行業國內大陸供應鏈公司已佔絕對主導地位。

根據蘋果公佈的2019全球200大供應商信息,數量第一的爲中國臺灣合計46家廠商,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合計40家廠商,與美國並列第二,較前期增加約6家。

2000年以來,一大批大陸本土企業依靠勞動力成本、配套產業鏈和工程師紅利等優勢發展起來,全球市佔率持續走高,圍繞蘋果產業鏈,形成了多家實力強大的龍頭公司,包括工業富聯、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鵬鼎控股、藍思科技、信維通信和領益智造等。

從2010年開始,歌爾聲學、安潔科技、德賽電池等蘋果供應鏈公司逐漸獲得大量訂單,業績和股價得以雙升。此外,這些公司還受益於蘋果帶來的整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啓動。

早期蘋果供應鏈中部分非核心、且技術壁壘不高的零部件供應商也能享受較高的毛利率,但往往難以持續。但由於技術壁壘不高,蘋果往往會逐步導入其他供應商,通過多家供應商之間的互相制衡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後續相關公司的毛利率均出現了顯著的下降。

興業證券認爲,整個蘋果產業鏈至今演繹了三波大的投資機會,具體包括:

第一波:2009-2012年,蘋果開創性的產品帶來高銷量預期,產業鏈標的先漲估值。各公司業績增長相對平緩,切入蘋果產業鏈後,由於蘋果迅速成爲爆款,資本市場給予蘋果產業鏈高估值,股價上漲源於對蘋果後續高銷量的預期,在具體標的上體現爲估值驅動。

第二波:2013-2017,蘋果銷量兌現並超預期,同時蘋果新的技術革新帶來新的機會。伴隨蘋果在全球市場迅速放量,大單品策略使得相關產品銷量規模迅速提升,帶動產業鏈公司業績超預期,股價走勢與業績表現呈現明顯相關性。

伴隨16-17年智能手機銷量達到頂峯,德賽電池因行業銷量增速見頂,股價進入下行區間。

但iPhone X 2017年發佈時宣佈FaceID、全面屏、玻璃機身等全面創新,使得處於創新變革優質賽道的產業鏈公司配套價值量全面提升,因iPhoneX產品創新帶來業績向上,因此即使手機銷量見頂,但科技創新帶來產品提升,相關公司股價走勢依然堅挺。

第三波:2018-2019,蘋果開啓了新的可穿戴領域,產業鏈標的產品線進一步拓寬。

由於智能機總銷量以及蘋果總銷量見頂,2018-2019年蘋果產業鏈相關標的股價均呈現不同程度下滑。

後期(2019年至至今)伴隨Airpods等智能可穿戴設備迅速崛起,立訊、歌爾等相關公司迅速切入,新賽道打開新空間,公司整體業績出現新增長點,估值水平加速向上。

智能終端在蘋果帶動下,建立了全球化水平分工的產業鏈。在智能終端產業鏈中按照附加值,形成了“微笑曲線”的價值分佈。

曲線兩端附加值最高,涉及系統軟件和品牌,由操作系統廠商和終端品牌廠商佔據;曲線中部附加值相對較低,由於硬件製造具有設備和原材料成本,毛利率低於軟件。一般認爲,電子組裝毛利率最低,位於曲線最底端。

蘋果公司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拉動了產業鏈的上市公司的增長,雖然蘋果公司對產業鏈的議價能力較強,尤其國內的供應商毛利率普遍不高,但蘋果的業務體量帶來較大的規模優勢,使得供應鏈公司營收規模都進入快速擴張期,業績也快速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