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初舞臺上,軍事家韓信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他謀勇並存,頗具膽略。史家在總結劉邦成爲最後勝利者的原因時說道“蕭何、韓信、張良蓋然於其間”。

也就是說,韓信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功勞太高就難免會引起上司的忌諱,而劉邦這個人的機靈爲古今共睹,韓信的結局自然不好。

即便韓信這個隱患已經被消除,劉邦也爲此深深地捏了一把冷汗,只因爲韓信在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便感覺當初韓信距離取代漢室基業成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憑心而論,韓信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其實並不是因爲劉邦多疑,而是因爲韓信在有些地方做得確實不合適。

天下剛剛平定時,在劉邦手下立有不世功高的臣子就開始有所收斂了,“張良以神仙自託;蕭何以謹畏自保”,連張良、蕭何這種股肱之臣都做出了淡化自己功勞以求自保的行爲,韓信做出的一些舉動卻令人啼笑皆非。

劉邦和項羽進行垓下決戰的時候,當時天下主要有楚王、漢王、齊王三股勢力。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早已勢不兩立,夾在中間的齊王韓信其實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按兵不動,等漢王和楚王兩股勢力打得兩敗俱傷後自己再坐收奪漁翁之利,還有一種是堅定地支持其中一方,等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取得勝利後,安安穩穩地做個臣子就行。

韓信的手下蒯通(即蒯徹)建議他應該自立爲王以達到三足鼎立的局面,韓信思考兩天後對蒯通說道:“漢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我真的打心眼裏不想背叛他”。

其實選擇效忠漢王,並不意味韓信完全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韓信十分擅長作戰,劉邦最需要的就是有這方面特長的人才,只要他老老實實做個臣子,就一定會受到重用,但韓信的一些舉動卻讓劉邦不得不對他下狠手。

韓信的齊王頭銜其實是他自己要來的。

韓信平定齊國之後,他直接上書給劉邦道:“齊僞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爲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很明顯,韓信是在要求劉邦立他爲王。劉邦得到書信後勃然大怒,可張良、蕭何等一幫謀臣認爲,對待韓信應該以安撫爲主,漢軍的實力本來就弱,若是逼得太緊,鬧到直接與劉邦翻臉,只會讓韓信投靠楚軍,局勢將會更加不利。

劉邦迫於形勢,不得不封韓信爲王,並且還豁達地對韓信說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爲真王耳,何以假爲!”劉邦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既然已經平定諸侯,這是很大的功勞,要想做王就做真王,假王這個頭銜是不能用來衡量你的功勞的。

這句話其實不過是表面上的安撫與客套,韓信卻信以爲真,心安理得地登上齊王的寶座,有人評價道:“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

也就是說,當韓信有了功勞以後,他的雙眼早已被光芒萬丈的榮耀矇蔽了,這直接導致了他分不清東西南北、無法採取合適的進退之策,我們在看待這段歷史的時候應該明白:無論自己的位置有多麼高,都應保持冷靜頭腦,更要居安思危。

看到韓信的這番舉動,劉邦會很自然地認爲韓信不是個可以久用之人,他內心萌生除掉韓信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韓信此時依然能夠放手一搏。

在軍事力量方面,韓信統領的齊軍其實已經大大超過了漢軍,否則劉邦也不會在非心甘情願的狀況之下封他爲齊王,而且由於那時漢軍正在與楚軍正面交鋒,只要韓信稍微施展計謀,他便能坐等勝利果實的到來。

可他自信得有點過頭了,在韓信的心中,自己的實力很強,劉邦不敢對他做什麼。但韓信忽略了一個事情,實力這種東西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既可以由弱變強,也能夠從強而弱。

當項羽朝着韓信伸出招撫的橄欖枝時,韓信自信滿滿地表示:“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詳,雖死不易”,韓信此刻還幼稚地認爲劉邦是十分信賴他的。

但韓信一直沒有搞清楚的是:早在他主動向劉邦要求封王位時,他和劉邦之間就已經產生不可逾越的隔閡,只要時機成熟,劉邦就一定會對他下狠手。儘管韓信在此時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但他身邊畢竟存在真知灼見的謀士,這讓他的人生迎來一絲生機。

謀士蒯通見韓信如此意志堅定,深知從正面勸說韓信直接造反是行不通的,於是蒯通使用了旁敲側擊的做法,他認真的向韓信分析,雖然韓信居臣子之位,可畢竟功高震主,即使再忠心,劉邦也會揮刀。

韓信認爲蒯通的話很有道理,自己也有所心動,可當念及昔日漢王把他從一個執戟郎中破格提拔到要職高位時,他又猶豫了。韓信錯過了最後一絲機會,等待他的將會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垓下之戰發生後,楚軍敗將鍾離昧逃到了韓信的軍營,有人因此上報劉邦韓信有謀反之心,韓信提着鍾離昧的頭前往劉邦面前邀功,劉邦直接下令武士將韓信捆綁了起來,接着又將其降爲淮陰侯,沒過多長時間,呂后便用計把韓信騙至宮中,直接在長樂宮將其斬殺。

而韓信在臨死前則後悔地說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爲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句話傳到了劉邦的耳中,劉邦聽聞後不覺驚起了一身冷汗,倘若韓信使用了蒯通的計策,那麼還有他劉家天下嗎?

從韓信生前的種種經歷我們可以知道,他當初其實是有足夠把握與劉邦刀兵相向的,但就是因爲他在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使他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最終落下悲慘結局。換個角度想想,其實是韓信自身的愚蠢讓劉邦得以將其順利除掉,他離成功取代漢室基業其實只有一步距離,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步距離他卻沒有跨過去。

好書推薦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上很多的故事都能給我們以啓發。

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年輕時期的曾國藩甚至可以用“愚笨”來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

可見,讀書真的能啓迪智慧。

在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着這本奇書——《智囊全集》。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爲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爲,唯有智慧,纔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這本書之後如若至寶,因爲他識字不多,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癡,感慨說:“讀懂這本書,纔算讀懂了社會。”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老總也都喜歡讀這本書,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非常推崇這本書,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將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誦讀。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全書收錄了上訖先秦下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再進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筆者在這裏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