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春节公映的电影《夺冠》,因疫情而推迟至“十一”之前上映,成为国庆长假大众娱乐的一个关注热点。《夺冠》展现了中国女排40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延续至今的女排精神。电影上映两天,票房破亿元,网友们热议,“女排夺冠的那一瞬,整个世界都在为你们鼓掌!”

电影《夺冠》截图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电影《夺冠》背后中国女排的故事。1984年1月下旬,离春节已经很近了,在这个回家团圆的时刻,袁伟民却带领着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来到了位于湖南郴州的排球集训基地。在这里,女排姑娘们开始了冲击奥运会冠军的训练。

老女排队员在训练中

在训练场里,为了提振大家的精神,袁伟民大声地喊:“张蓉芳,把大家的精神提起来!” “加油!加油!”张蓉芳立即喊了起来。“加油!加油!”队员们一齐呼喊。在加油声中,姑娘们来神了,袁伟民也来神了。训练紧张地进行着。练着练着,周晓兰突然倒地了。

训练中

由于长期训练,女排姑娘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伤。这时有骨片突然卡进周晓兰膝关节的骨缝里,腿既不能伸直,也不能弯曲,疼得她倒在地板上直冒汗。袁伟民走过来瞧了瞧,没有说话。他见大夫过来了,就径直回到场上,让大家继续训练,仿佛地板上没有躺着这个重伤号似的。

周晓兰

袁伟民深知,要想再次夺得冠军奖杯,必须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因此,要求将所有人的发球都要改成远距离重飘。而就郎平来说,增加进攻手段也是一个重点,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己的吊球技术。还大幅提高了队员的训练量,常常使一些队员精疲力竭,瘫软在地。

训练中的中国女排

难怪当时许多记者私下悄悄问女排姑娘:“袁指导跟日本的魔鬼大松一样严酷吧?”然而队员们的回答却是:在球场上,他确实是严厉的,从来看不到他的笑容,甚至可以说是冷酷无情的。但他的心可好了,下了场,跟我们有说有笑,有打有闹,就像一位可亲可敬的兄长。”姑娘们给他的结论是,“一个热水瓶式的人物。”——外冷内热。但是,在那个漫长的冬季,袁伟民却有点反常,即使下了训练课,也很少见到他和队员们说笑和打闹,因为离奥运会越来越近了。

女排姑娘,中为郎平

1984年7月,美国洛杉矶的长滩体育馆正在举行,第23届夏季奥运会的排球比赛,共有八支世界劲旅在这里争夺金牌。日本女排队长江上由美曾在家乡当众发誓:不夺金牌,决不还乡。美国女排也放出话来:“在奥运会上拿第二就是失败”。中国女排艰苦训练,自然是志在夺冠。然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1984年奥运会的小组赛一上来,首战中国队就以1比3输给了老对手美国队。

对战美国

在中国队艰苦备战的同时,美国女排教练塞林格也没有丝毫懈怠。为了能制服中国女排的“铁榔头”,他除了派出队里的两颗“黑珍珠”海曼和克罗克特前往日本打球以外,还专门训练了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身高1米90的高个副攻马杰斯。在这场比赛中,海曼和克罗克特像两架轰炸机,从网上投来一枚枚炸弹,火力猛烈,而马杰斯的拦网频频奏效。相反,中国女排大多发挥失常,郎平的进攻频频受阻,只要她一跳起来,网口就会有两、三双大手组成了铜墙铁壁。

纵观当时的世界排坛,中、日、美三家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又各有所长。当时的中国女排与美国队相比,是高不过快得过,与日本队相比,却是快不过但高得过。也就是说,美国队优势在高,日本队优势在快,而中国队的优势在“全面”。然而,中国女排的“大换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面的优势。

那么,遭遇首场失利的中国女排将如何扭转颓势,重振雄风呢?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明天继续为您解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