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已經走過兩個10年,可週杰倫之後,卻好像再沒有如此現象級的“全民天王”出現在大衆視野中。

如今周杰倫可以說是華語歌壇最後黃金期代表人物,超強的旋律創作能力和大存量歌曲庫,風格突破的最成功者,儘管許多人說他江郎才盡,大不如前。但無論如何,周杰倫已經在華語樂壇歷史上留下正面一筆,再多的溢美之詞加之其身已經沒有必要了。

記得一個很有資歷的圈內人對 Jay Chou 的評語:

周杰倫在年輕一代裏屬於音樂素養高,創作態度嚴肅的。天賦又相當好。他的作品節奏把握精準,張弛有度,又勇於嘗試新風格,不紅沒天理。

十五年,華語樂壇絕對統治力領袖 - Jay Chou。

準確說是周杰倫這一代的歌手,是樂壇最後一代巨星。

而難出現象級的歌手的原因我認爲有如下幾點:

1.消遣方式多了,音樂的重要性下降了,歌手地位下降了。

而現在,也許是世界變了也許是自己變了,真的很久沒有完整的聽完一首歌了,現在的生活太便利了,各種無腦短視頻,各種看不完的電視劇電影,各種打不完的遊戲,說來好笑,感覺是流媒體和遊戲扼殺了唱片業。

2019年整個中國唱片業的規模是全球第七,大概5億美元。

什麼概念呢,短視頻的市場規模是1000億左右(rmb),遊戲是2300多億,小說200億,也就是說唱片業相較於它的對手而言是個數量級很小的市場。

有更多更吸引人的方式通過算法引誘人消耗時間,導致歌手沒有發酵出圈的時間。

其實小說和音樂是難兄難弟,但是小說還有ip化的可能性,而且藉由小說搞得周邊很多,漫畫,動漫,手辦等等,音樂比較難有這種盤活能力。

以至於任賢齊,王力宏等一衆歌手轉型當演員,以前聽到的唱片公司都銷聲匿跡,更爲嚴重的是現在ktv市場也開始萎縮,讓歌手的價值下降了。

也就是等於以前你可以躲在深山裏練九陰真經,花個20年學成歸來,成爲一代宗師;而今天你畫個20年練習九陰真經,剛出門被拿手槍的新兵一槍打死。

2.缺乏良性競爭,歌手間互相啓發的機會變少。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一代音樂人其實要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有大量的人口紅利可以養活市場。

經過市場篩選,頭破血流的人都迸着才氣。

遠的的哥哥和譚校長的激烈交鋒,四大天王的星光四射都是被人樂道的話題,說到jay,那不也得想到他和陶喆,王力宏等等爭奪樂壇寶座(林俊杰後面才慢慢成熟的,最少我這麼認爲)。

好比華山論劍,東邪西毒互相傷害後,印證彼此武功,成長很快,而現在用戶羣太散了,很少有那種勢均力敵的對手,能出圈的也許是說唱比卡丘和雞你太美的籃球藍孩這種?(相比唱跳小子,電鰻的大碗寬面傳播度其實還更好點)

好多歌手名聲很大,人人是天王,首首是金曲,但在很多人看來就好比看見一個拳王,仔細研究後發現他是河北省石家莊李家屯2狗子大隊3棟4號通臂拳天王一樣搞笑,都是粉絲自己的狂歡,圈外人聽了可能只會“老漢地鐵皺眉”讚歎一句“這啥玩意”。

3.歌手太多。

得益於音樂職業教育,每年做着明星夢的專業隊入場了。好處是工業化生產每個人都有一定實力,但不好的地方是好都是千篇一律,根本沒有記憶點。(突然懷念咬字不清的jay,難道當年他就想到做產品的差異化?真是個平平無奇的小天才。)

更糟的是資本不能看着血虧,得打造其他的盈利方式,要求投入的一定要有產出。結果就是音樂不行,靠粉絲和流量強行吹(糟糕的是,演員中也有這種趨勢了,資本要強行餵食),畢竟粉絲這種畸形市場打亂了評價體系。

樂評人可以爲了喫飯有選擇的吹,排行榜和銷量都能買,粉絲可以一人買幾十甚至幾百張唱片沖銷量,更別提控評等騷操作。

此處應有袁隆平老先生的“都怪我讓你們喫太飽”。

好的音樂的標準成了“哥哥帥,哥哥努力。哥哥有才華”,不是因爲作品而是因爲偶像。追求的不是唱片,那麼供給的就不是音樂。

這個世界沒有標準,那麼我們就可以定義標準,只要臉皮厚,不穿新衣也能坦然地在市場上游街。

資本可以引導喜好,當這些藝人成了社交貨幣後,他們的價值就漸漸成形了(我同事讓我給莊周屁股底下的歌手投票。雖然我心裏罵她nc,礙着面子還是投了——她一直用她美麗的大眼睛盯着我的手機,不投她不走。我只能默默心底對天發誓我不可能喜歡這個藍孩子。當然,如果能真香我也不拒絕,可到現在斷斷續續被安利的真的只能讓我翻白眼)

所以,現在沒有音樂人,而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好比樓下的洗頭妹,就是讓你開心一下而已。(這個話可能有些嚴重,但是市場亂了,很多人就不相信了,用戶不願意進入市場了)

衆所周知,沒有別的意思,如同歌手一般,洗頭妹真的只是洗頭。

所以綜上,音樂市場規模不大,歌手太多,各大經紀公司又想着法子變現,本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原則也不大可能出現這麼一號人。

4.曙光

實體唱片業確實在萎縮,但數字唱片發展很好;出道後雖然可能不會一鳴驚人,但只要自身硬,被埋沒的可能性確實小了;資本逐利,但自身有價值也是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