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問題很關鍵

改革開放初期,輿論場是“西風壓倒東風”,西方世界是美好的,地球村的主題是love and peace,人們最大的敵人是貧窮;西方發達地區是人們最嚮往的地方。

大國崛起之後,“東風”和“西風”漸漸勢均力敵,有人說這邊風景獨好,有人說那邊風景獨好,漸漸內部有了分歧。

今年新冠之後,“東風已經妥妥的壓倒了西風”,中國就是人間天堂,任何鼓吹西方美好的內容,都會被貼上“崇洋媚外”的標籤嘲諷。

風吹來吹去,這套輿論遊戲本質上,都是玩障眼法,沒有什麼改進,本質上就是半遮半掩的舉個事例,貼上標籤,或捧上神壇封神;或蓋上帽子,然後一棍子打翻在地。至於是不是真相?沒人關心,反正輿論上贏了,精神勝利法嘛!

但這一套遊戲卻有很強大的洗腦能力,瀏覽各大內容平臺,在這種爭議話題下,正反雙方大V的手下,一般都聚集着大量的鐵桿粉絲。

【所謂“粉絲”,就是即喪失判斷能力,只會根據情感做選擇的人形附庸】

事物是發展的,人是會變化的,百年前的馬克思先生寫下鉅著教育我們:不要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世界

針對今天的輿論場,就是要大家明白“人無完人”這個道理,不要隨隨便便把一個人捧上神壇,又一棍子打下來,捧殺遊戲實在幼稚。

人是會變化滴,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物質豐富的資本主義天堂,一個年輕人崇拜西方,發表了一些讚美資本世界的言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經歷四十年的奮鬥,中國趕了上來,於是,此人又寫了一些讚美祖國的言論。

這都是很正常的言論,觀點變化。

但在今天不正常,網友們會挖出陳年往事,大喊着:“快看,這人是牆頭草,是公知,是帶路黨”。

頗有wg小將精神!

“人無完人”不是爲了粉飾某人的錯誤,而是一種應具備的識人態度,人是會變得。

一個人在20歲的觀點和40歲的觀點,絕對是不同的

每個人,哪怕是歷史上的大奸大惡之徒,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哪怕封神封聖的偉人,也必然有被人詬病的地方。

這是馬克思的辯證法告知我們的道理:不因爲一個人的某些“優點”而過分崇拜,也不因爲它的某些缺陷全盤否定。

就拿馬雲來說。當他創建阿里巴巴,發展電子商務,建立支付信用體系,讓無數民衆享受到便捷服務時,他就是中國的驕傲,一個傑出到巔峯的企業家;而當他公然鼓吹“996”,鼓勵中小企業主壓榨底層勞動人民時,他就是無情資本家。

肯定他做過好事,批判做過壞事,這纔是對待一個公衆人物應有的態度。

絕不是現在的捧上神壇,或樹立爲攻擊的靶子。

可惜,因爲有盲目者的存在,馬雲要麼被視爲商業神話,要麼被視爲階級敵人。

偏見會使得學習者,既無法總結學習馬雲的成功經驗,也無法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

尤其是最近的“圍獵公知”行動,網友們又拿出當年小將的精神,翻出歷史資料,將他們說過的錯誤言論,截個圖,配上一句“啪啪打臉”的文案。

這位“公知”便能收穫一大波攻擊。

當年封神,今年砸廟,好不熱鬧。

可惜,也只是熱鬧,能留下什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