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原標題:回答3600個問題、和每一個陌生人聊“爸爸經”,現在我在知乎做視頻

文/小北

來源: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

疫情促成視頻初體驗

曾寫過3600個回答依然需要重新摸索

知乎ID:張佳瑋  

文學、籃球、NBA話題優秀回答者

粉絲數271萬

3月份,我剛回到巴黎沒兩天,法國就發佈了禁足令。

如果坐飛機回國,染病的風險更大,於是我就把機票退了,直接捐給國內的抗疫活動,自己就留在巴黎宅着。

我本來也宅,居家隔離也沒多不適應,無非是沒法跑步、沒法去博物館、沒法去現場看球,但打遊戲的時間倒增多了。

實在無聊得不行,就中二地舞舞自己從古董市場買來刀劍……

或許是我天生話癆,讀書讀到某個細節、被朋友邀請談論某個話題時,依然常會被激發出“這個可以聊一聊吧”的想法。

這些年,我在知乎上大大小小寫了3600多個回答,但總還是說不夠,還是想寫些什麼,說些什麼。

今年6月份,我第一次嘗試了視頻。那時候我想着,本來我也愛寫東西,把寫的東西讀一遍、音畫相配,這樣大家更容易理解。

覥顏說一句:央視新聞的公號有個夜讀欄目,就曾讀過我出版過的文章(比如10月2日的那篇)。

作爲作者,我當時想,“既然央視都覺得我的文章似乎還湊合可以讀,那我直接把自己寫的東西做成視頻,似乎也沒啥問題吧?”

我寫東西看重文案合理通暢,一開始打算把福樓拜當作自己努力的方向。

福樓拜寫小說時,總要自己讀出聲覺得靠譜纔算通過,據說《包法利夫人》就是這樣寫成的。這標準當然不能到處通行,但大概是沒錯的。

但做視頻,文案要更口語些,這讓我頗費一番功夫。

不過,相比圖文,視頻也有很大的優勢——文字需要描摹很久的場面,視頻用一個畫面就能解決;文字勉力營造的氛圍,視頻一段音樂也能解決。

今年上映的電影《花木蘭》在知乎上也引起不小的討論,但我讀《木蘭辭》時感受到的卻是木蘭舉重若輕的颯氣,“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木蘭枕衣聽流水,少年意氣,畫面的對比感和展現出的木蘭颯爽形象非常漂亮。

這種少年意氣貫穿全詩始終,十二年的征戰,過了就過了;最後有賞時,說不要就不要了;她心裏有自己的一杆秤,又酷又颯又從容,非常吸引人的特質。

我想起兩年前我的關於《木蘭辭》的一篇文,就索性把它改成視頻。或許大家都有過和我類似的的想法,這條視頻播放量超200w。

我自己倒不覺得這算成績,做了十幾年的表達者,我也不太計較“做這個能換多少錢”這樣的問題上。

按我以往的經驗,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恆的做,總能從其它得地方得到回饋,所以成績倒是其次的。

對我而言,能不能持續做出東西來更重要。自然了,有人肯看,還是開心的。

像我這樣沒什麼野心的自由職業者,算是遇上了好時代、好平臺,到處都有互聯網,可以方便地檢索資料、寫作和傳寄。

無論住在什麼荒郊野店,都不用怕交不了稿——我還記得七年前我在意大利某處荒郊,得專門坐郵車到附近小鎮,纔有互聯網讓我寄稿子呢。

但對雄心勃勃想做大事的自由職業者而言,這個時代反而會更辛苦點。這也是個手工業作坊被工業流水線碾壓的時代。

個體作品,很難跟工業流水作品正面競爭。所以許多內容創業者,都得組建團隊,保證高質大量的產出。

這或許也是自由職業者們未來的方向:更靈活的合作方式,更多樣的聯盟團隊,以及更精緻的團隊作品。

不過我嘛,還是會繼續做一個自由職業者的,我從沒上過一天班,想去找一份工作,我又沒這本事——誰會要一個沒有一天辦公室經驗的人呢?

何況我也已經到了哪怕當上班族也容易被裁的年紀了,只好繼續當自由職業者,更何況我這樣喜歡錶達。

做爸爸太有意思了

每天寫4個小時回答都無法說完“父母經”

知乎ID:翹囤奶爸  

母嬰年度創作者  

粉絲數14.5萬

2018年,我女兒出生。

初爲人父,我覺得什麼都新鮮,孩子動了、笑了,多看我一眼,我都想和所有人分享。

但我都而立之年了,還逮着人就曬娃,又顯得不夠成熟。正巧當時也喜歡逛知乎,每翻到關於孩子的問題一看,嗐,這說得不就是我麼?

那段時間,我常在工作之餘、午休時花半個小時回答各種母嬰問題。沒想到不少回答直接上了知乎熱榜,讓我這個“小透明”受寵若驚。

因爲我的回答點贊數表現不錯,半年後知乎邀請我加入創作者訓練營,跟大家一起挑戰日更。挑戰了兩、三週之後,我就養成了每天更新知乎的習慣。

爲了保持日更,我甚至改了作息時間,每天晚上10點睡、早上5點起,起來後寫2個小時的回答在出門上班。

中午時刷刷知乎,回答一些簡單的題,晚上回來後再陪小朋友玩到8點,再寫2個小時回答,然後睡覺。

知乎是我表達自己的重要出口。

世俗眼光裏,成熟的職場人並不適合跟同事聊母嬰、育兒,但我又實在很想分享我的帶娃經歷:我是怎麼帶娃的、哪些地方我做得不好很後悔、哪些地方我覺得我做得還不錯想分享……

很多知友會回來和我反饋他採用我的辦法後的效果,這也讓我有了進一步寫下去的動力。這麼一堅持,就是2年。

現在孩子兩歲了,我開始給她做英語啓蒙。

我學的是翻譯,知道英語教育機構老師水平良莠不齊,就打算自己給孩子培養家庭英語環境。

我把想法發在知乎後,才發現英語啓蒙也是很多家長的痛點——想讓孩子學英語,但又掌握不好教學的節奏,過程中家長跟孩子又該如何互動就更沒人知道了。

現在不管什麼英語啓蒙的機構都沒有“語言遷移”——把動畫片、繪本里的語言遷移到生活的場景裏,讓孩子真正掌握這門語言。英語啓蒙,這部分肯定不能少,但一般人連這個概念都沒有。

今年做的視頻裏,我就做了相關方面的內容:比如小朋友怎麼練習口語、10天搞定2000個單詞,播放量都是好幾十萬。

做視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腳本就要花1~2個小時,拍攝時表情也不自然,爲了效果好,有時候三句話都要重複好幾十次。

就算鏡頭語言好一點了,但3分鐘的視頻還是得拍2個小時。

我一秒鐘都恨不得切一個鏡頭,後面發現這太費精力了。知友們想看的其實是乾貨分享,不是特效大雜燴。

後來,我就專注打磨腳本,錄好一句就暫停,錄下面一句,這樣我把速度調好,效果就能出來,剪輯上能省很大功夫。

知乎推出了視頻創作工具,圖文內容可以一鍵轉換成視頻,寫好腳本就能一鍵轉視頻。現在半小時我就能調出來一個不錯的視頻,可以直接上傳至知乎App 。

知乎還針對視頻創作者推出了激勵計劃,視頻播放量到了一定級別後,會有一些現金補貼、現金獎金的活動激勵創作者。

這也是個蠻強的刺激,讓我願意多嘗試視頻,並把視頻持續做下去。

在知乎做視頻,大家都比較認真,願意去分享更多有實際價值的東西。這比求短期流量增長來說,是一件更快樂、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天寫三篇足球評論

我知道關於足球那些不爲人知的故事

知乎ID:羽則

足球寫手、代表作《英超風雲》

粉絲數:12萬

1997年,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跟着我爸看球,當時我看的他用錄像機錄下的1996年歐錦賽,就這麼,我一賽入坑了。

我爸很喜歡看足球,常跟我講裏面的故事、球隊、球星,這也讓我有更多興趣去看足球報紙、雜誌。

1998年,國足進入世界盃,當時任何一個報刊亭裏都能買到世界盃的書。當時我和我爸半夜看足球直播,再後來我越看越多,就這麼沉迷下去出不來了。

足球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運動,講究激情、技巧,你可以通過拼搏、永不放棄獲得勝利,有着典型的體育精神。

相對於別的運動來說,足球參與人數多,這種團隊凝聚互幫互助、最後獲得成功的過程,非常對我的胃口。

16歲時,我開始嘗試給雜誌投稿,寫對俱樂部和球星的感受。雖然淺薄,但沒想到還是被刊登了出來,再這時候我就保持了寫足球相關文章的習慣。

再後來,我畢業參加工作、在國企做三班倒員工、在會計事務所做審計、創業,但關於足球的寫作卻依然堅持了下來。

等到生活和工作穩定之後,我開始嘗試寫一些更系統、更專業的足球內容。漸漸地,我在足球圈裏有了一點名氣。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時,足球的熱度很高,我也因此接到了一些商業合作。最巔峯的時候一天寫三篇稿,晚上看球、白天寫稿、每天只睡4-5個小時。

從那時開始,我把足球寫作當成了第二份主業,同時一直持續在知乎上回答足球相關的問題。

當足球大範圍地進入自己的生活時,做什麼都會想到足球上。

旅遊時,有條件的話我會看一場球,也會關注一些當地的業餘聯賽、跟業餘球員聊聊天。

這些當地的東西在國內媒體上基本也是看不到的,它對我來說是第一手資料的資料。

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事。

有次我在佛羅倫薩,醒的很早,就去小鎮裏逛逛。佛羅倫薩整個市區步行半個小時左右就基本走完了。

那天我在河邊看到有人練球,上前一問才知道他是佛羅倫薩足球俱樂部青年隊的球員,16歲,每天早上在這個河邊練球,然後再去俱樂部訓練或者上學。

他覺得自己的技術在俱樂部裏面是最好的,夢想能進入意大利國家隊。我跟他聊了很多,還留了一個聯繫方式,一直期待他成爲職業球員。

很可惜,他在U20梯隊最後選拔時被淘汰了,後來去讀了牙醫,成爲了一名牙醫。

但我到現在依然記得,那個清晨,他在佛羅倫薩河邊用不熟練的英語和我交流他的夢想,整個氛圍都充滿了希望和朝氣。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場景卻讓人非常難忘。

今年我開始在知乎上發佈視頻,我第一個就想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做了第一個“關於一條咬人的狗,是怎麼成爲球隊功臣”的視頻。

沒想到,視頻反響還不錯。雖然從圖文向視頻轉換有一些難點,但通過時間的積累,不停地試錯和學習,我覺得以後會越來越好。

足球是個自我感受比他人解說更重要的東西,純科普觀衆又不願意看,我想嘗試一些輕鬆又保證質量和深度的內容。

通過在知乎創作者學院進行溝通交流,我對未來視頻的內容也有一個初步規劃:

一是想做足球方面一些不爲人知的故事,像第一條視頻關於狗的那個故事一樣;

二是做一些國內沒有的科普。我和西甲、巴薩都有合作,之後想和他們的體能教練合作出一個專輯。

這些世界上頂級的體能教練會跟我聊聊在西班牙,體能能到底意味着什麼,絕不僅是跑步那麼簡單。

做科研又苦又窮

靠做視頻給自己“補貼家用”

知乎ID:李雷

生物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粉絲數:36W

我畢業於中科院,做科研的初衷就是有造福人類的使命感,目前一直在研究“如何讓人長壽”。

但做科研實在太苦了,可能好幾年纔出來一點小的進步。搞科研也是真的窮,經費低,而且有時候經費很難批下來。

比如,儲存數據需要個8T硬盤,大概在1000元左右,但單位需要公開招標後購買。等招標,往往要等好幾個月,甚至更長。

這是規定,我也理解他們,常常都自己解決了。但這種零零碎碎的花錢款項一多,手邊就沒什麼錢了。

所以我持續創作,也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是能有個出口表達,跟大家科普一些生物相關知識;其次是知乎的live講座、付費諮詢,能幫我解決一點經濟問題。

我大概2014年就開始在知乎答題,之前一直是以圖文形式回答。最近視頻越來越火,我就覺得這也是有利於科普的方式。

但真開始做的時候,還是覺得視頻太難了!

一個人做視頻意味着什麼呢?找素材、學剪輯、配音、重新梳理文稿,這都和圖文完全是不一樣的邏輯。

再加上我科研也比較忙,就一直淺嘗輒止地學。好在知乎爲我提供了大量幫助,這纔有了現在的這15個視頻。

但就算是這樣,從圖文往視頻轉,還是幾個關鍵的節點。

首先是選題,以前答題,我是根據別人的問題來回答。但視頻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得想怎麼來講這個故事大家樂意看,呈現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時候費盡心思,也可能都想不到一個好的選題。不知道講什麼的時候我就看書,前段時間發現動物行爲裏氣味能識別對方是不是有敵意、釋放信息素。

當時我就想,氣味在繁殖上肯定也有應用,就打算基於這個做一期視頻,現在正在籌備。

我本身是做基因和遺傳學的,要講好,也需要引入一點古生物學、動物學的知識,很多內容我也是後來自學的。

現在我在往全才方向走,但我得自己把好每一層關,這樣纔不會誤導人。

做視頻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要讓語言通俗化。我本身做科研,對自己是否用了過多術語存在盲區。要讓不懂生物的人都要聽懂我的視頻,纔算過關。

我的口音也是一個難點。我平舌捲舌發音不清晰,但做視頻需要標準的普通話。都說鄉音難改,這點我也在一直克服。

不過做成功一個視頻下來的成就感,比圖文更大。

還記得我第一個視頻是關於日本新冠病毒科普的。

當時日本新冠病毒剛爆發,我看同期視頻講得都不專業,就自己做了一個,最後播放量還不錯,遠超過我最受歡迎的圖文回答。

接下來,我還是會做視頻做下去。科普是個小衆領域,我就希望我能在科普領域裏做得比較靠前一點,多呈現一些好的內容給大家。

能給大家解解惑,我就非常心滿意足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