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寄語:

現實中總有一些現象令人深思之後很不解,比如家長都知道孩子學習很重要,但是再問哪裏重要,除了告訴我能考好大學這個驢脣不對馬嘴的回答之外我根本沒有聽過其他答案。

接下來關於重點學校也是如此,家長都渴望把孩子送進重點甚至不惜花重金去買一套學區房。這種行爲的答案通常都會得到清一色的老師好,學校好之外,偏偏今天讓我遇見一個給我不同答案的家長。

選擇學習環境比學校名氣重要的多

這位家長是一位女士,收入中等水平不算太富裕。大前年她和老公賣了房接着按揭了一套學區房給孩子上學用。不能我問她就主動說很多人問她付出這樣大的代價值得嗎?

這個決定是她和老公商議很久之後的決定,她的回答十分肯定,這麼做完全值得。但她看重的並非是學校的名氣或者老師的好壞,而是通過考察瞭解,這個學校的學生家長成分普遍偏高,基本都是高學歷或者是和她們家一樣的中產家庭,她只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這所學校恰好滿足她的基本需求。

聽到這個回答我的心中是平靜甚至興奮的,這位家長雖然原文用上了窮人家孩子少這句話,不過中心思想和教育的本質完全吻合。

不要小看同學間的相互感染

還記得你第一句髒話是在哪裏學來的嗎?你印象中被自己所承認的的第一個壞習慣是哪裏從哪學來的嗎?第一次跟人激烈的起衝突是在哪裏嗎?自己被偷的第一件的物品是誰幹的?

對於正常人來說這些都是發生在學校的記憶,學校是孩子體驗集體生活的初級入口不假,但學校終歸還是學習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連最基本的學習環境都保證不了的話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孩子進入學校之後就意味着家長能夠看護的時間就會減少。在白天一整天的時間真的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而孩子跟同學的關係以及跟老師的關係,今天所學的內容有多少,掌握了又有多少,這些都是家長不可控的。

《三字經》中就有一段“昔孟母擇鄰處。”這一句源自孟母三遷的典故。當年孟母爲了給年幼的孟子接受良好教育,不惜三次搬家,要知道那個年代對於普通人來說搬家的代價可比現在大得多。但注意一個重點,孟母當初可沒有看重所謂的名牌私塾或者金牌先生,而是把重中之重瞄準了周圍鄰居的質量。

只要仔細想想就會明白不良的學習環境給孩子的壞影響更大。而每個家長都向往的重點恰好從側面規避了這個問題,過濾掉了很多思想認知不足的家長還有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孩子。

教育方面沒有嫌貧愛富一說

不光是對孩子,就算是家長平日處朋友也更喜歡跟知識淵博有地位的人走得更近,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喝杯茶也比跟一羣窮哥們喝白酒最後來個沉醉不知歸路對自己提高更快。生活需要調劑,人有幾個窮哥們當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長期和窮哥們混跡在一起的話對一個的提高恐怕會形成阻礙,於是就有了人始終在變,多數變得嫌貧愛富一說。

我要澄清的一點的是,這個世界固然有絕對嫌貧愛富的人。但人們在抱怨那些看似嫌貧愛富的昔日朋友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身上也有問題呢?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一個從內在到外在都變得強大,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人生階段總會看開一些問題,也會淘汰一部分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