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聽過不少人總抱怨機械手錶不準,隔三差五就要重新對錶調整時間。但即使再貴的機械錶(齒輪傳動),它也會存在走時快慢的問題。因此機械手錶裝配完成以後,還需要對機械手錶進行一系列的調校。這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證機械手錶的走時精度和使用可靠性的關鍵步驟。那麼這個機械手錶校準是依據什麼來,怎麼調呢?今天輕奢品尚匠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一個概念,就是等時差(也等時性誤差),它是衡量機械手錶走時的標準。是指機械手錶中通常把振幅變化引起的日差的變化量,稱爲等時性誤差。其計算方法:上滿發條時檢測4個位置(CH、3H、6H、9H)的瞬時日差,24小時後再次檢測4個位置的瞬時日差,計算出對應的4個差值,最大值就是等時差。

一般來說,機械手錶的實現走時精準的原理是通過振動週期的計算公式來推導內部機構的位置。T=2π√J/M裏面的T——振動週期(秒);π——圓周率;M——遊絲剛度(克 . 毫米);J——擺輪的轉動慣量(克 . 毫米 . 平方秒)。可以見得它們之間的關係,M值與週期成反比,J值與週期值成正比。因此遊絲長,遊絲剛度M變小,振動週期變大,鐘錶走慢;遊絲短,遊絲剛度M變大,振動週期變小,鐘錶走快。

另外機械手錶有兩種校準時間的機構,分別是快慢針和無卡度遊絲結構。快慢針校準時間,其實就是通過移動手錶快慢針的位置,從而改變遊絲的工作長度,根據振動週期公T=2π√J/M,來控制振動週期T,走時的快慢,“快慢針”因此得名。無卡度遊絲也是一樣,根據公式,對擺輪轉動慣量J的大小進行改變,從而改變振動週期,達到調整鐘錶走時的快慢。具體的一個操作過程大概是:當J值大是,導致振動週期變大,鐘錶會走慢(配重螺絲向外擰)。當J值變小,則振動週期變小,鐘錶會走快(配重螺絲向裏擰)。

除此之外,還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使用“快慢針”時,在技術上要求的是,控制內外夾的間隙不超過遊絲厚度的2倍。這個內外夾間隙是主要產生前面說的等時差原因之一。

主要是爲了避免遊絲在撥動時不被內外夾卡住(保證快慢針在40°~80空間活動),內外夾間隙與等時差的關係是成正比關係,內外夾間隙越大,產生的這個等時差越大。

最後要說的是這個機械手錶的走時日差的標準,這日差範圍標準有三個,①基本上機械手錶都達到,日差範圍在±30秒以內,也是大多數人能接受的一般標準。②遠高於一般標準的日差範圍,屬於較高的走時精度,日差範圍在-10~+25秒是精確標準。③作爲傳統瑞士手錶最高走時精度標準,男機械手錶日差-4~+6,女機械手錶日差-5~+8秒是天文臺標準。

以上的三個走時精度標準都會是指在室內靜態檢測的瞬時日差。或許很多朋友會說一般標準和精確標準的要求是不是有底,但這是無可厚非,像瑞士名錶想要款款腕錶都達到天文臺標準也不是一件易事。輕奢品尚匠小編,這次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到這裏,碼字不易,喜歡本文朋友可以,點個贊,加個關,更多有趣好看的文章可以翻閱之前內容!下次將會繼續爲大家分享更多簡單有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