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寫道:“保定帝下旨免了鹽稅,大理國萬民感恩。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

保定帝知道鹽稅一免,黃眉僧定要設法去救段譽以報……” “段譽將四大金剛中的古篤誠安排進大理鹽道司。由於大理偏居西南,食鹽生產幾乎爲零,大理國的食鹽全部從大宋購買。控制住了鹽道司,鎮南王府就控制住了大理國所有人的生活。”大理歷史時期曾將鹽作爲貨幣流通,《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這種特殊的“鹽幣”。

但是,並非如金庸所言,“大理的食鹽生產幾乎爲零”。漢代雲南最有名的鹽井就是安寧井和雲龍井,雲龍並因鹽成爲最早的縣制,雲龍縣在漢代稱“比蘇”,“比”是白族語“鹽”,“蘇”是“人”的意思,鹽井所在就是今天的偌鄧村。

雲南鹽業開發相當久遠,戰國時期開始,秦將張若取道於此,就與鹽業開發有關。漢代設定笮縣,《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說:“定笮,出鹽,都尉治。”唐屬南詔,宋時羈縻,爲大理國所據。元朝至元十四年,立鹽井千戶,是爲鹽源鹽業興盛之關鍵時期。——原稿摘錄。

偌鄧,堪稱雲南鄉土建築博物館。由於地形限制,房屋交錯,石徑低徊,忽而出現的支巷疊映出陡峭的階梯,忽而凸出的門坊彷彿時間的迴響,鹽業的富庶讓偌鄧在陡峭的坡地上長出了重重疊疊,而且將各自的繁華刻印在建築的記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棵印、四合院。。。。。。更爲驚歎的是,建築佈局是在立錐之地上展現出富裕的巧妙,四合院呈現臺階式錯落。一棵印濃縮成微雕般精美,所有的土牆、石壁、木雕在高原的陽光下流瀉出蒼老的金黃,一如鹽業財富的夕陽。

偌鄧是雲南鄉土建築的縮影,更是基層社會的縮影,難能可貴的是,偌鄧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轉換過程中,始終保留着一種地域的真實,不象江南鉅富們回到鄉梓的顯擺,牌坊、門臉背後刻這繁華後虛榮,偌鄧展示的沒有半點虛幻,一種脫離了俗氣的商賈之美。

鹽業衰落了,村莊寂靜了,教育荒廢了,只有寺廟道觀還在守衛着人們的祈望,孤獨而渺茫。

黑井是簡單的,一口古鹽井、一座龍王廟、一個作坊、一個會館、一座牌坊、一座孔廟、一座大院、一座寺廟,一座石橋,一條古道,簡單的構築展示了山野中與農耕文化迥異的手工業遺產,堪稱文化景觀演變的典範。

黑井的精神空間井然有序,五馬橋是全鎮的出入通道,橋邊的孝節牌坊儼然固守着告訴南來北往人們的道德底線,鹽商聚居區的孔廟爲教化子孫,規範行爲。鹽井上方的龍王廟保佑着永不幹涸的鹽井,守護着古鎮的繁榮興旺。山頂的寺廟承載着人們漂泊的靈魂和來世的希冀。從社會羣體到精神空間,黑井鎮的“關聯性景觀”一覽無餘!

川滇的鹽業古鎮是逝去的輝煌,滄桑而凋敝,斷垣殘壁總能引起遊子莫名的感傷。但是,黑井不同,黑井把過去的輝煌刻在歲月的身體上,石牆、石窗、石牌坊、石堤、石橋、石街,陽光下班駁暗紅的砂岩顯得大氣厚實,鹽業財富鑄就的石城讓你至今還感受到古老歷史的分量和行走江湖的味道。

大姚縣原名蜻蛉縣,漢代因鹽設縣,產鹽地在石羊,因仙女牧羊“舔得鹽泉知鑿井”而得名,鹽色如雪,品味純正,與黑井鹽齊名,稱爲白井鹽。如今的石羊鎮已經全然農村集鎮,一色的磚混街樓。但是,入口的風水塔,保存完好的曬鹽蓬和文廟,構成了石羊最醒目的標誌。

曬鹽蓬象原始部落的草房,倒V字形,上面鋪着厚厚的稻草,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曾經以此爲題,結果沒有一人猜出它的用途。其實,這是古人爲了節約能源,將鹽滷水澆淋在蓬上,經過太陽照射蒸發後,滷水的波美度增加,反覆幾次後再排到鍋中熬鹽,相當於濃度濃縮器。很遺憾,目前僅殘留一個,如果鹽業興盛時,鹽蓬一字排開,何等壯觀!

曬鹽蓬旁邊的文廟全國著名,大型古代孔子造像全國首推石羊文廟的銅像,鑄造於康熙47年(1708年),代表了清代孔子像的“版本”,地位十分重要。古塔——鹽蓬——文廟,風水塔體現了民間意識對大地的原始訴求,而在鹽業經濟的推動下廟學合一,則是基層經濟紐帶下維繫儒家文化的基層符號。

明王朝繼續加大對境內鹽業的開發和利用。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降旨,將戶、禮、兵、工、刑5部中的部分官員和任過府、州、縣的官員63人,遷移黑井當竈丁。他們遵循朝廷開發黑井鹽業的旨意,帶來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用集資入股的辦法,在黑井、琅井、猴井(今元永井)、阿陋井、草溪井開掘鹽滷井,使境內的鹽滷井由明初的5口增至明末的16口,增長了2倍,形成井多、滷多、產鹽多的優勢,年產量在全省的比例由明中期的32.8%增至明末的62.1%;其鹽稅在全省鹽稅中的比例已由明中期的43.4%增至明末的62.1%;皇帝御覽的《明實錄》中曾多次出現“雲南鹽課,黑井爲上”的評價;明初,設黑鹽井鹽課提舉司,明末,設

琅井鹽課提舉司兼管安寧鹽井鹽務。整個明朝時期,雲南省共設鹽課提舉5處,境內就有2處,可見境內鹽業在雲南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境內鹽業的政治地位隨着經濟實力的攀升而步入鼎盛時期。清初,專管鹽務的鹽課提舉由正七品升爲從五品,當時,全省設鹽課提舉司的有5處,從五品級的只有3處,境內就有黑井、琅井2處,並且直接由省管理;雍正時,全省設有正八品的鹽課司12處,境內就有黑井、復井、琅井、阿陋井4處;境內鹽業,因經濟實力而取得的政治地位一直沿襲至清末,其鼎盛時間持續200年之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