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B站看了一档综艺节目,叫《说唱新世代》,挺有意思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里面rapper之间的各种battle,而是考官会问选手,“你愿意歌红还是人红?”

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翻译成市场营销的问题就是:

你愿意做一款优质的产品出来,还是本身成为一款优质的产品?

把艺人比喻成消费品,也许在有些人眼里看来无法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娱乐圈就是一个大工厂,不同的经纪公司根据“用户”(即粉丝)的口味来打造艺人,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包装手段实现流量变现。

而一款优质的产品,是一定会予人以舒适的情绪价值的。无论是食品,服饰,游戏……包括娱乐场所,莫不如此。只有拥有良好的购物体验,消费者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复购”。

那么,能把情绪价值做到最好的产品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人,人是制造情绪、感受情绪的最好容器。

而说起哪个领域“造人”最厉害(别想歪),那毫无疑问就是娱乐圈了。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推出的艺人更是数不胜数。

以前我们说起一个明星,会说演员陈坤,歌手张学友,舞蹈家杨丽萍……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有作品或者一技之长的。而现在呢,我们更多会说某某是个偶像、爱豆、小花,或者小鲜肉。

说好听点,他的名字不需要再需要基于某种作品或能力而被定义。说得难听点,他们大多数不过是靠一副好皮囊行走江湖而已。

有趣的是,尽管如此,顶流的艺人依旧获得了粉丝狂热的喜欢。

背后的原因,你以前可能想不通,但经过刚才西门君的点拨,你应该明白了。还是那句话,艺人也是一种产品,而优质的产品是可以赠与人情绪价值的。

艺人和背后的经纪公司具体是怎么做的呢?答案是,“立人设”。

“人设”,就是人物设定。这个词本来是编剧行业的用语,指的是编剧在勾勒一个角色的时候,需要对这个角色的人物背景、个性、言行举止等有个基础设定。后来它被借用到了偶像经济里,用以形容一个偶像的类型和特点。

随便说几个娱乐圈的典型人设,欢迎对号入座:

哪怕生完孩子却依旧活泼靓丽的“少女妈”。

看起来呆萌但是运气爆棚的“锦鲤女孩”。

自称“娱乐圈学霸”却被曝文凭作假的“博士男星”。

……

不同的“人设”,吸引的是不同粉丝。这就好比不同功能和价位的手机,购买的消费者群体肯定是不同的。

自打一个艺人被粉丝认可后,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某种契约关系:你们负责提供人气和价值,我负责提供稳定的颜值和情绪输出。

为什么对艺人而言,“人设崩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是因为人设是连接艺人和粉丝之前的桥梁和契约,一旦前者被曝出有什么作风不良的问题,这就相当于赤裸裸的“违约”,粉丝们不当场爆炸才奇怪呢。

当然,尽管艺人们都不愿意自己的人设翻车,但很多时候这是身不由己的。毕竟,他身上其实是存在两种形象的:一种是自然形象,一种是职业形象。职业人格做得再真实丰满,也不过是靠“凹出来的”。一个再文质彬彬的人,也不可能保证24小时都谈吐文雅。

在宣讲的最后,给各位留一个思考题——

你觉得如今娱乐圈谁的“人设”最吸引你?为什么?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