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在1798年寫了一本名爲《人口學原理》的經典著作,馬爾薩斯認爲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人口的增長是幾何速率的增長,呈現的是等比數列,即2,4,8,16,32,64,128等等,而食物的增長是算術速率的增長,呈現的是等差數列,即1,2,3,4,5,6,7等等,因此,食物的供應量早晚有一天會無法滿足人口不斷增長的需要,當食物的供應量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時,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從而出現戰爭、饑荒、瘟疫等現象,這些現象會限制人口的增長,甚至導致人口數量的減少,當人口數量減少之後,生產又會恢復,經濟重新復甦,食物供應量增加,人口再次增長。

農耕文明時代的農業

由於馬爾薩斯循環的存在,所以,農業社會的生活水平長期保持不變,技術的創新只會導致人口密度的增加,而不會使得人們的平均收入增加。因此,農耕文明時代的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以及人口數量的增長。

工業革命使得人類跳出了“馬爾薩斯陷阱”,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從1760年持續至1840年,公元1700年的時候,全球人口只有將近7億,1800年,增加到9.5億,1900年,則增加到16億,2000年,全球人口增長到60億,而到了2020年,全球人口已經突破70億了。工業革命的本質其實就是人類發現了能量的轉換機制,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學會了使用能源,這種能源就是火。到了農業社會,人類能夠利用的能源就更多了,比如:畜力、水力、風力等等,當時還出現了不依靠人力運轉的機器,帆船、水磨、風車其實就是機械化的機器,但是,使用畜力、風力和水力驅動的機器,在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能稱之爲“機器”。用火燃燒木材來取暖,是直接使用火燃燒可燃物之後產生的熱能;使用風力來驅動帆船,是直接將風力轉換爲動能;使用水力來驅動石磨,是直接將水產生的重力勢能轉換爲動能。風力和水力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帆船必須有風才能航行,水磨和水力織布機必須在靠近河流的地方纔能設置,因此,這些能量的來源不穩定,並且沒有轉換爲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被人類利用。現代社會,使用風力和水力,都需要能量轉換,即將風力和水力轉換爲電能,這樣一來,儲存和輸送電能就非常的方便,而在農業社會是做不到的。

工業革命,英國的機械化工廠

第一:能量的轉換機制

在工業革命之前,只有一種能量,是通過轉換機制得來的,那就是人力和畜力,人類和動物的肌肉力量是通過燃燒食物得來的,而食物鏈的基礎是綠色植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換爲有機化合物,所以,人力和畜力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能。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樣受到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太陽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佈都是不規律的,比如陰雨天氣、夜晚是沒有陽光的;冬季的陽光比夏季要少;高緯度地區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要遠遠小於低緯度地區。

在農業社會,人類沒有找到能夠實現能量轉換的機器,所以,農耕文明的長期趨勢,擺脫不了“馬爾薩斯循環”的影響。到了工業社會,一切都改變了,蒸汽機是將煤炭燃燒的熱能轉換爲動能,電動機是將電能轉換爲動能,發電機是將動能轉換爲電能。電能可以來自其他形式的能量,又可以轉換爲其他形式的能量,熱能、水能、風能、原子能、太陽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都可以轉換爲電能,電能又可以轉換爲熱能、光能、動能等等,電能可以說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能量。

中國古代的水磨,直接利用水能。

在農業社會,人類使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到了工業社會,由於人類能夠轉換能量,所以,我們使用的能量,其來源更加廣泛了,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將幾億年前地球儲存的太陽能釋放了出來,使用太陽能則是直接捕獲太陽輻射所產生的光能和熱能,人類不僅能夠有效駕馭和使用地球上的能量,而且在未來還有可能使用外星球的能量。

由於我們駕馭和使用的能量更多了,所以,我們的食物增長量在一段時期以內迅速增長,從而使得人類擺脫了生物貧困線,地球上所有的物種,其實都處於飢餓狀態,就算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的獅子和老虎,經常都是捱餓的。因此,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手工業,使得手工業變成了工業,而且還改變了農業,但是,由工業革命推動的這場農業革命,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工廠化的養雞場,雞即使散養也在室內

第二:來自牲畜的“致命禮物”

我們以往認爲只有工業會破壞和污染地球的生態環境,而從事農業則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農業不會破壞和污染地球的環境,其實,大錯特錯了,農業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在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現在的地球再也不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了,地球上數量最多、質量最多的動物是人類和人類飼養的牲畜,地球上的人類總共有70億之多,而黑猩猩的數量卻只剩下了25萬隻;地球上的狼大概只有20萬隻,而人類飼養的狗則多達4億隻;地球上有衆多的瀕臨滅絕的、數量極其稀少的鳥類,而人類飼養的家雞的數量多達200億隻。這一切的變化,並不是工業帶來的,而是農業帶來的,因此,在古代,其實就存在生態危機的問題,有一些文明甚至因生態危機而衰落了。

農業社會,人們與牲畜密切接觸

人類在農業社會飼養家畜,本身就是對動物的殘害,比如:爲了獲得更多的更適合人類口味的肉類食品,人類將公牛、公豬都閹割了;爲了獲得更多的牛奶,人類不斷讓母牛懷孕,奶牛的一生都在不斷懷孕,等到有一天無法懷孕時,它們就會被送進屠宰場;爲了使用畜力,馬和牛被迫在人類的皮鞭下勞作,它們再也無法回到草原上奔跑。當然人類殘忍對待家畜家禽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戕害,人類的很多傳染病,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類飼養的牲畜和家禽,美國演化生物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認爲,傳染病是來自於牲畜的“致命禮物”,人類在農業社會,密切接觸牲畜,使得本來存在於動物身上的病毒能夠演化爲新的病毒,並傳播到人的身上,比如,麻疹病毒的近親是牛瘟病毒;天花病毒的近親是牛痘病毒;流行性感冒可以追溯到豬和鴨身上的疾病;百日咳可以追溯到豬和狗身上的疾病。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後,就被瘟疫所困擾,而在採集和狩獵的社會,因天然的生物隔離、地理隔離,人們很少會得傳染病,與此同時,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後還被饑荒所困擾,因爲我們的食物嚴重依賴於小麥、水稻、玉米等少數幾種穀物,氣候一旦出現變化,人類就面臨着饑荒的威脅,而在原始社會,人們的食物來源非常的廣泛。因此,進入農業社會之後,人類的平均壽命其實是減少了,有一些人類學家認爲人類在原始社會存在一個“最初的富裕社會”。在農業社會,人類的平均壽命減少了,個體的健康狀況也惡化了,被一些慢性病所困擾,穀物的營養並不全面,且含有大量的糖類,長期食用糖,可能增加部分人羣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牲畜由於長期受到人類的飼養,體內含有大量的脂肪,人類長期食用這樣的肉類食品,自身的脂肪也會增多,從而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當然,在農業社會,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是貴族和國王的“專利”,而普通的農民往往是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的,相比於“最初的富裕社會”,人類個體的健康狀況都惡化了,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

第三:工業社會“假”的家畜

人類將大量的家畜家禽聚集在一起飼養,餵養少數能夠使得它們存活的穀物,根本目的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肉類的供應量。但是,人類在農業社會,飼養家畜家禽的規模不能無限擴大,也不能將家畜家禽的生活環境完全與自然環境相分離,因爲大量的動物聚集在一起,動物也會互相傳播傳染病,而且當時的人類還沒有足夠多的剩餘穀物,養活大量聚集的牲畜和家禽。農業社會的飼養方式,雖然有一些殘忍,但是,畢竟要符合動物本身的天性。農民飼養的豬,雖然關在豬圈裏,但是,豬圈裏往往只有一兩隻豬,它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有的時候,豬也是可以在村落裏散養的,豬的自然生長速度雖然因人類的飼養而加快了,但是,還比較符合它的自然生長規律。農民飼養的雞、鴨、鵝等家禽,基本都是散養的,它們能夠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在草地裏互相追逐。到了工業社會,飼養家畜家禽的手段變得更加殘忍。

現代社會的養豬場,豬沒有多少活動空間

工業社會的農業,其實是工業化的農業,家畜和家禽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動物了,而是爲人類製造牛肉、豬肉、雞肉的機器。在工廠化的養豬場和養雞場裏,這些豬和雞從生到死都沒有見過草地,而只是在狹小的僅僅能夠容納自身身體的空間裏活動。工業化的農業,爲什麼能夠使得食物的量大幅度增加呢?同樣是能量轉換的問題。在一塊土地上長期種植某一種農作物,土壤的肥力會下降,農業社會的解決辦法是休耕、播撒糞便或者種植綠肥作物,到了工業社會,爲了提高增肥的效率,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使用化學肥料不僅會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的死亡,而且還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造成一些有害物質在體內的累積。爲了提高豬肉、雞肉的生長效率,人類還經常給它們注射激素。在工廠化的養豬場和養雞場裏,大量的家畜家禽聚集在一起,勢必會導致傳染病的傳播,而且這些豬和雞從生到死都沒有見過草地,無法與微生物交流,它們自身的抵抗力也非常的差,如何能夠使得這些機器化的豬和雞能夠順利生長呢?使用抗生素,家畜家禽身上的抗生素最終通過食物鏈,都會在人體內累積。

現代社會的養雞場

現在全球總共有200多億隻雞,15億頭家牛,但是,絕大多數的牲畜和家禽都生活在工廠裏,這些現代化的畜牧業,就像生產工業產品一樣爲人類生產糧食。人類和動物都有情感和社交需求,這些情感和社交需求是在幾億年前進化出來的,爲了生存和繁衍而形成的,在自然狀態下,母牛和公牛必須交配才能產生後代,母牛也必須哺育幼崽才能產生牛奶,但是,在工廠化的養牛場裏,母牛從未見過公牛,也從未見過自己親生的小牛,它們在生產線上被配種,然後生出小牛,小牛剛出生就被人類抱走了。在工廠化的養雞場裏,母雞也從未孵過蛋,雞蛋都是在保溫箱裏被孵化的,小雞出殼之後,就被送到輸送帶上,那些被認爲不合格的小雞,都會被送進自動攪碎機裏攪碎,有的學者統計,全球每年有上億隻小雞被處死。就算有幸被人類選中,可以繼續生長,它們的命運也非常的悲慘,從生到死,都未見過草地、昆蟲。牛的自然壽命超過了20年,雞的自然壽命則可以達到10年,但是,工廠化的養殖場裏,肉雞和肉牛的壽命,通常不超過1年,蛋雞和奶牛的壽命要長一些,但是,它們的生活完全不符合動物的天性,蛋雞被迫天天產蛋,奶牛總是不斷懷孕、產奶。

現代化的養牛場,奶牛產奶,如同機器

因此,今天的人類看到餐桌上豐盛的肉類食品,千萬別以爲這些家畜和家禽來自於野外,它們都是工廠的生產線上生產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喫的都是“假肉”。當然,也有人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喫農家飼養的家畜家禽,然而,這樣的家畜和家禽在工業化的時代是非常稀少的,因爲它們的飼養成本非常高昂。農業工業化的目的,就是讓更少的農業人口養活更多的工業人口,從而讓更多的糧食不被消耗在農業上,在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非常少,例如,在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總人口的2%,日本的農業人口不到200萬,佔總人口的比例也不足2%。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家禽,需要有70%至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而農業工業化之後,在發達國家,只有不到2%的人口從事農業。所以,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人類很難再喫到“真正”的雞肉和牛肉了。

奶牛沒有活動空間

工廠化的畜牧業,其實也破壞和污染了地球環境,從這一點上來講,農場與工廠沒有區別,大規模飼養牛、羊,其實也加速了全球氣候變暖,有的學者估計,目前畜牧業產生的甲烷占人工排放甲烷的37%,二氧化碳則佔9%,氮氧化物則佔65%。在飼料的生產、動物的生長、肉類食品的加工運輸的過程中,均存在排放廢氣、污染物的問題,在歐美國家,甚至出現了“奶牛陰謀”、“畜牧業陰謀”這樣的詞彙,因爲化石燃料的燃燒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人們是可以看得見的,然而,大家卻忽略了畜牧業的對環境產生的破壞與污染。

現在有一類食品叫做“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是由有機農場生產的,這類農場通常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學合成的肥料、動植物生長調節劑來種植農作物與飼養家畜家禽。

有機食品

但是,有機食品的比例非常低,且價格高昂,目前的有機農場只服務於少數消費人羣。有機農場與生態農業的出現,意味着在工業化時代,喫“假”的雞肉和牛肉並不是不可避免,農業總是不斷變化的,未來的現代化農業一定不是我們所認識的傳統農業以及工廠化農業,科技的發展必然帶來農業的變化,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曾經影響了農業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