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汽車和奔馳合作到現在,整整25個年現在卻要分家了。

90年代上百萬的進口虎頭奔到現在20萬出頭的就能提車回家的奔馳A,讓許多車主老爺有了可以夠得到BBA大牌的門檻。而奔馳給到的技術研發累計,北汽集團在自家親兒子北京汽車的車型上大用特用奔馳底盤和發動機技術,讓許多預算沒這麼充足的車主開上北京牌“奔馳”車。

然而好景不長,最近爆出一則新聞奔馳掀桌子不幹了,決定和北汽“分家產”從此不再合作。泰哥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有些納悶,北汽靠着奔馳這塊大蛋糕是賺的盆滿鉢滿。

難道奔馳眼饞這麼多利潤想學特斯拉自己獨資麼?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奔馳與北汽“分手”

取消了奔馳給北汽的研發中心

梅賽德斯-奔馳正式“退出”與北京汽車並不是說將北汽奔馳汽車與北汽剝離開,而是將北汽德奔的“研發中心”撤資,從合資所組成的“北汽德奔技術中心有限公司”(下方簡稱北汽德奔)中正式退出。

那麼問題來了,“北汽德奔”到底是個啥公司呢?

這家公司說起來也特別簡單,北汽和奔馳打算研發中國的特供車型,於是在2015年成立的合資公司,原本雙方各自持股比例是51:49。其目的就是在研發奔馳在中國境內的車輛“優化”工作和北汽自有品牌“北京汽車”的車型研發,負責北汽高端車的技術研究和高端車平臺、車型開發工作。

而通用這邊薅到的薩博的技術北汽德奔還將幫助北汽吸收並升級SAAB技術平臺。(就比如北汽BJ90,就是通過該公司所提供的上一代奔馳GLS平臺打造)而此次奔馳的退出,意味着北汽紳寶、北京汽車這兩個品牌就無法在用到奔馳的所有技術了,可以說BJ系列的所有的技術就到此爲止了。

而泰哥看來,奔馳之所以突然“撂挑子”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國內奔馳的銷量作好,而北汽也是拿着奔馳當做自家北京汽車的研發資金,還要用人家奔馳的車殼和技術造自己的車,奔馳當然是不幹了。

你要是奔馳看到北汽這樣能忍?

而大衆集團在歐洲喫的那張天價罰單後,給了奔馳和寶馬一定的追逐空間。整個東亞地區就屬我們中國來錢最快,那麼道理就很簡單了。

要多掙錢怎麼搞?無非是要增持股份了!

奔馳還希望增持北京奔馳股比到65%(預計),一如華晨寶馬(寶馬股比到了75%)。那這個套路就是很明確了,一來奔馳不會自掏腰包給北汽研發BJ系列,還要拿抽出來的錢換更多股份,喫進一步喫你的銷售紅利反哺總部研發電動車型,可以說這個算盤打得啪啪響!

北京奔馳在國內賣得火

但北汽乾的蠢事卻是一件不落

要說北汽和奔馳分家泰哥是一點都不會意外,甚至有點想法是奔馳幹嘛不自己建廠生產奔馳了,這些年北奔捅的簍子相比奔馳自己鬧的笑話也不是一般的多。一直關注泰哥的老爺們應該看過許多關於北奔自己鬧的蠢事。

在今年的3月,北京奔馳就召回召回召回過的轉向機。原因是轉向齒條左側和右側止推件的外部金屬環鬆動,並最終被卡在齒條與齒條殼體之間,造成受影響側方向盤的轉向角度低於180度,存在安全隱患。

於是,北京奔馳放出了“召回技能”,不過就是這次召回非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反而產生了新問題。在首輪召回操作之後,有些4S店未能完全依照操作指導,去更換轉向齒條止推件,這可能造成轉向波紋管密封不當。而一旦轉向波紋管密封不當,水就可能進入轉向波紋管,導致轉向系統腐蝕,造成電子轉向助力系統故障。

而今年年頭剛確認國產的奔馳A級AMG車型,A35也出現了裝配錯誤問題,居然會導致車輛發動機存在“毀滅”風險而召回!車型是北京奔馳AMG-A35-L,原因居然是“工廠錯誤的在裝配時把發動機冷卻水管裝錯了”!

提車出門沒開到家就爆缸是個什麼體驗?這個就要問第一批嘗蟹的A35L車主們了。

而奔馳E出了名的“斷腿門”減振器安全隱患,也是因爲車輛鈑金件“減配”。導致原設計的減震系統因爲高載荷,在遭受較大外力時可能出現變形彎曲、襯套脫出甚至斷裂。

奔馳的補救措施是免費加裝前減振器加強組件(改進後下控制臂襯套、減振器彈簧上端墊片、緩衝塊及其他加強組件),其實就是加個高強度塑料套而已。

北京奔馳這幾年的做法和召回,暴露出北京奔馳的“粗糙”和“不專業”。這無疑是奔馳方面又一次低級錯誤的體現。要說今年奔馳命數不佳運氣不好,在泰哥看來還是質量不行必然的宿命。

而北汽被奔馳撤資增股,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內的事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