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樑刺股”成語典故里的兩個傢伙分別是孫敬和蘇秦。“懸樑”孫敬出自《漢書》,“刺骨”蘇秦出自《戰國策秦策一》。孫敬是漢朝人,蘇秦是戰國人,兩人都是刻苦用功的好榜樣,並且都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所以後來人們就將這兩位成功人士的事蹟組合到一起,成爲典故和成語,警醒人們,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下足了功夫,就能成功。

孫敬是怎麼“懸樑”的呢?孫敬是漢朝信都人,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家庭經濟條件等具體情況,相關的文字很少。據南朝文學家、方誌學家、藏書家任昉在《文選·爲蕭揚州薦士表》記載:孫敬到洛陽,在太學左右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後入學,編楊柳簡以爲經。由此看來,他的家境不是富裕的,但其上輩一定不差而有背景的,否則哪來的書讀,而且還能進入太學上學。

孫敬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讀書,經常是廢寢忘食。讀書讀的時間久了,人就會疲倦得直打瞌睡,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一天,孫敬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找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自己的頭髮上,每當他讀書打盹兒的時候,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髮,弄疼頭皮,瞌睡蟲就會跑了,人就不會犯困,然後接着好好讀書。

從此以後,每天晚上讀書的時候,孫敬都用這種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飽讀詩書的孫敬終於成爲了一名通曉古今的大文學家,入仕後還成爲了漢朝著名政治家、縱橫家。

蘇秦的“刺股”比孫敬更厲害,因爲蘇秦刻苦學習的動力是來自外界的強大刺激後,再在內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他在拼了命的苦自己中獲得了成功,成爲手握六國相印的大縱橫家。

蘇秦在很小的時候便有大志,而且跟隨縱橫家鼻祖鬼谷子學習多年。爲了發揮滿腹經天緯地之才的用武之地,找到能夠足夠施展自己的拳腳的大舞臺,蘇秦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當時最強的秦國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

在秦國,卻沒人理睬這個來自民間的吹牛“人士”,蘇秦唾沫星子到處亂飛,也未被採納。但在秦國待了太久,身上的盤纏都用光了,蘇秦像脫了毛的公雞似的破衣爛衫地回到老家,親人見到他如此落魄,對他十分冷淡,連自己的老婆都愛理不理的做自己事,一點也沒有親人久別重逢的歡樂和好臉色。

蘇秦深受打擊,欲哭無淚中下定決心,一定要成功給他們看看,於是決定全面而系統地將經天緯地之才結合實際再學習、再努力、再提高。他將師父送給他的《陰符》拿出來晝夜攻讀,身邊還放了一把錐子,每當讀到深夜自己打瞌睡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屁股上扎一下,就像今天看西醫打針一樣。現在想來,我們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刺股”蘇秦先生,還應該是西醫打針的祖師爺。

蘇秦如此反覆不斷的刺股,無數個夜晚無數次地強迫自己醒來,專心讀書。最終修成正果,而後憑潛心研究出來的“合縱”抗秦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很快便說服了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風光無限到手握六國相印。其理論效果足足使那個不識蘇秦本事的秦國,老老實實地待在函谷關外,不敢越雷池一步,長達十五年之久。

“懸樑刺股”,孫敬和蘇秦這兩個傢伙都成功了,雖然有點作踐自己,尤其是蘇秦的那把錐子,還有點搞笑和殘忍。但人生幾何,沒有目標,行屍走肉;有了目標,總要有行動吧!孫敬和蘇秦成功了,成爲美談,還有那麼多沒有成功的人呢!人生第一幸事是取得事業的成功,但人生的另一幸事是努力過而無悔,二者其實是一樣的珍貴。(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