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劉備登上帝位不久,便向羣臣提出了討伐東吳的計劃;他話音剛落,常勝將軍趙雲越班而出,搶步上前奏道:啓稟陛下,此事不可!曹操專權,曹丕篡漢,曹氏父子纔是真正的國賊呀;爲今之計,陛下應當效仿高祖,出蜀中圖關中,震動三輔,挺進中原!如此一來,以正討逆,出師有名,關中人心必定望風歸順,陛下才能早日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呀!

稍稍停頓了一下之後,趙雲又接着說道:倘若陛下放棄北伐而欲南征,吳蜀一旦交兵,遷延日久,豈不是讓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嗎?還望陛下三思呀!一番話說得殿上的羣臣不住地暗自點頭,他們都深知趙雲所說的是真知灼見,是符合當下天下形勢的,唯一正確的戰略主張;尤其是諸葛亮,更是打心眼裏佩服趙雲!

諸葛亮心裏很清楚:趙雲所提出的戰略主張,包括自己在內的羣臣,不少人都能想得到;可是礙於陛下與關羽的深厚情誼,誰又敢輕易妄言諫阻呢?只有趙雲,忠心耿耿才能犯顏直諫!而這番話,也只有趙雲纔有資格說,因爲他是跟隨陛下起家的老臣,因爲他武藝不在關張之下,也因爲他曾經有過兩番救主的功勞;陛下就是再不愛聽,也不會把他怎麼樣!

諸葛亮心裏更清楚:趙雲和羣臣,都並不完全瞭解陛下的心思。陛下何許人也?他從一介布衣做到皇帝,縱橫沙場三十餘年;又豈是等閒之輩呢?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難道他會不明白嗎?陛下平生的性格特點中,最擅長的就是隱忍;即便他和關羽情同手足,他又怎會在大是大非面前,因爲仇恨而矇蔽了雙眼,衝昏了頭腦呢?

提出南征江東,對陛下而言實在是無奈之舉!陛下起家之時,北有曹操佔天時,南有孫權佔地利;他在這樣艱難的夾縫中能夠崛起,靠的就是廣施仁義,佔盡人和!如今陛下已有兩川之地,倘若不爲義弟關羽報仇雪恨的話,那麼天下人又如何看待陛下呢?豈不是會把他看成僞君子,真小人嗎?也正因爲如此,我纔不好出班諫阻南征啊!

劉備的心有苦衷,諸葛亮洞若觀火;而劉備又何嘗不瞭解諸葛亮呢?他見搶先諫阻的是趙雲而非諸葛亮,心裏便明白了一切,也不由得暗自感慨:丞相真知我也!子龍雖然不知我,可是他明明知道我會不高興,卻也依然敢於直言,真乃忠臣良將也!他輕輕嘆了一口氣,對趙雲說道:害死雲長的主謀雖是孫權,可是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等人都有份參與;若不將他們斬盡殺絕,實難消我心中之恨哪!

此言一出,諸葛亮心中豁然開朗:原來陛下是這個意思!我說陛下不至於如此糊塗吧……他雖然已經明白了,可是趙雲卻沒有醒悟過來,他依然毫不避諱地諫阻道:興漢大業,乃是公事;爲弟報仇,乃是私情;請陛下一定要顧全大局啊!趙雲的快人快語,讓劉備在感動之餘,卻也一時之間無言以對!

那麼諸葛亮究竟從劉備的話裏,究竟明白了什麼意思呢?劉備的真實意圖其實並不難理解:倘若不提南征,則會大失信義於天下人;倘若失去了民心支持,還談什麼興復漢室呢?倘若南征到底,一來,目前還不具備足夠的實力,二來,如果這場南征曠日持久的話,曹丕又怎麼會不趁着蜀中空虛,興兵前來呢?

所以這兩者皆不可取,所以劉備在提到孫權的時候,才提到了傅士仁等四人的名字!南征是必須要進行的,可是也不能無休無止;倘若能夠進兵順利的話,殺了傅士仁等四人,便可點到即止!這樣既可對天下人,以及關羽的在天之靈都有個交代;也不至於長途跋涉,孤軍深入,首尾難顧;這纔是劉備的真實想法!

可是趙雲並不理解劉備的想法,這讓諸葛亮不免心中有些着急;但見劉備低頭沉思,半晌不語,等他再抬起頭來的時候,已然是淚水盈眶,滿面戚容;他長嘆一聲,對趙雲說道:唉,朕與雲長患難與共,情同手足,這些子龍你應該都是知道的呀;若不能爲雲長報仇雪恨,則有負於桃園結義;朕縱然有萬里江山在手,又有何用呢?

劉備的這番話,既有做戲成分,也是真情流露;趙雲和羣臣都不由得心頭震動,感佩之至:從來都說君與臣,恩與怨;高鳥盡,良弓藏;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難得陛下不忘貧賤相交,輕江山而重情義,真乃古今第一君子也!趙雲在感佩之餘,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劉備隨即下令:一面派使者前往南中五谿,向少數民族部落酋長借兵五萬伐吳;一面派使者前往閬中,加封張飛爲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兼閬中牧。

劉備的這道命令,既爲二弟報仇,又爲三弟加官,在天下人面前,再一次大張旗鼓地昭示了桃園結義的情義,仁義,忠義!自此之後,劉備每天都親自下教場操練軍馬,等待張飛前來當面議定之後,出兵伐吳!使者來到閬中,一見張飛不由得嚇了一跳;但見張飛血貫瞳仁,淚跡不幹;鬚髮戟張,怒氣不息!

等宣讀完聖旨之後,張飛吩咐擺酒設宴,款待使者;使者通過了解,才知道張飛得知關羽被害之後,整日裏悲憤交加,痛哭不已;並且肝火旺盛,鞭撻士卒;這才弄成了這副模樣。當下張飛問使者:我二哥被害,朝中衆臣怎麼還不向陛下啓奏興兵,討伐江東呢?使者答道:朝中衆臣,大多勸陛下先滅魏,而後伐吳呀;此所謂先公而後私也!

張飛聞聽此言,怒不可遏;他“騰”地一下站起身來,圓睜環眼,聲如洪鐘:豈有此理,着實可惱!想我兄弟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手足之情,患難之義,又豈是他人所能知之?如今二哥不幸中途去世,我又怎能獨享富貴呢?來來來,你快帶我前去面見陛下,請陛下命我爲前部先鋒,掛孝伐吳;當先破敵,生擒逆賊;以告慰二哥在天之靈,方不負桃園之盟!

等張飛和使者來到成都的時候,諸葛亮正率領着衆臣在演武廳向劉備苦諫;他雖然知道劉備的苦衷,可是也知道御駕親征的利害;一旦有失,必然川中震動!因此他沒有像趙雲那樣,勸劉備不要南征,而是向劉備奏道:若是北伐中原,陛下御駕親征也就罷了,可如今南征東吳,陛下還是坐鎮川中,派一員上將領兵即可呀!

劉備聽諸葛亮這麼說,便已經知道他理解了自己點到爲止的深意;他剛想要就此准奏,就勢下坡;忽然侍從來報:車騎將軍張飛求見!劉備急忙下令召見,但見張飛大踏步走上演武廳,一頭拜倒在劉備面前,抱住劉備的大腿放聲痛哭道:陛下今日已成帝業,難道就忘了桃園結義的誓言嗎?二哥之仇,爲何不報?

劉備雖然面不改色,卻也難免心頭一震;他連忙扶起張飛,兄弟二人抱頭痛哭;劉備對張飛說道:三弟有所不知,只因爲羣臣諫阻,因此我不得不慎重考慮。張飛把眼一瞪道:我兄弟三人的情誼,他們怎麼會懂?倘若陛下不去,臣拼卻性命也要獨自前往;倘若不能爲二哥報仇,臣寧死不再與陛下相見!張飛這一番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的話語,字字如同晨鐘巨響,猛烈地撞擊着劉備的心扉,也打開了他塵封記憶的閘門:

小酒館裏的初次相遇,兄弟三人面酣耳熱,情投意合;焚香案前的金蘭結義,兄弟三人立志報國,誓同生死;虎牢戰呂布,兄弟三人同心協力,共退強敵;古城再相會,兄弟三人歷盡劫波,喜極而泣!可嘆雲長,不戀功名,不貪富貴;過關斬將,千里尋兄;可憐雲長,不畏刀劍,不避生死;腹背受敵,身首異處!唉,三弟之言是也!他是性情中人,難免言語過激,可雲長待我如是,我若不御駕親征,豈不是罔顧兄弟之情嗎?

想到這裏,劉備斬釘截鐵地對張飛說道:三弟不必多言,朕定與你一同前往伐吳;請三弟速回閬中,率領本部兵馬南下;朕統率精兵與三弟會師於江州,共同進兵。張飛聽罷轉身就走,劉備連忙又叫住他,語重心長地說道:我知三弟酒後易怒,鞭打部下;但是鞭打之後,卻依然將他們留在身邊,這可是取禍之道呀;還請三弟莫要性急,對部下多加寬容,也要多加提防啊!

張飛答應一聲,就此離去;劉備心懷滿腹惆悵,鬱鬱寡歡。他望着張飛遠去的背影,總感覺有些放心不下;他想要再次叫住張飛叮囑一番,卻又不知道該再說些什麼。兄弟二人萬萬沒有想到,這一面,竟是他們今生的最後一面!這正是:半生馳騁寰宇中,歲月無情太匆匆;英雄遲暮終將逝,憶昔桃花滿園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