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后半年,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夕,解放军在全国各大战场上却产生了束手无策之感。东北战场,国共双方兵力对比由1946年的3.1:1变为1.3:1,东北野战军控制了东北97% 土地和86%人口,将国军4个兵团44万人分割压缩至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地方,但解放军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短时间内无法吃掉这一大股兵力,解放东北遥遥无期。

中原战场,刘邓大军虽然完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给国民党长江防线以拦腰一击,兵锋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但这是一次战略进攻行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到战争收益,短时间内还处于极大劣势。另外在突围过程中,刘邓大军丢失了几乎所有重装备,兵员损失近半,战斗力大打折扣,被白崇禧赶出大别山地区。

华东战场,国军集结60万大军猛攻山东根据地,占据黄河以南以及山东大部,胶东地区沦陷,华野主力被迫北撤,与刘邓大军失去联系。在豫西地区活动的陈谢兵团也不再策应刘邓大军,由刘邓大军、华野、陈谢兵团构成的“品”字形战略态势瓦解。

这段时间,解放军虽然在整体战场上占据主动,但短时间内还看不到取胜希望,中央判断解放战争还需进行五年。但从9月起,战争优势却朝着我军方向大幅度倾斜,直有山崩地裂之感,短短半年时间内,解放军就占据全局优势,歼灭了长江以北所有主力部队。这一切,还要从华野发动淮海战役说起。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建议,应该趁济南战役大胜之际向南进攻,歼灭徐州剿总黄百韬第7兵团和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准备。

该计划获得中央批准,粟裕当即采取行动,在山东布置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让国军误以为华野主力还在山东修整,实则主力已经直扑徐州。国军行动缓慢,当华野主力逼近徐州时还未完成徐蚌地区防御部署,直到11月初都未能确定具体防御思路。

11月5日,国军在顾祝同主持下终于确定了徐蚌地区防御部署,由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为总指挥,此时距离华野发起淮海战役只剩一天。

此时,刘峙发现华野有进攻徐州的企图,紧急下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向徐州方向集结。四个兵团收缩后,驻扎连云港的第9绥靖区孤悬在外,在地下党员、国防部作战厅郭汝瑰的建议下撤销,其隶下44军划归黄百韬第7兵团。如此一来,为了等待44军归建,第7兵团推迟开拔两天,结果被华野追上。

第7兵团有12万多人,完全可以西渡运河,撤回徐州,但国军内部却出现一些状况。一是第7兵团在等待44军归建时未修建浮桥,导致渡河缓慢,奉命断后的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全歼;二是在第7兵团北部驻防的第3绥靖区张克侠、何基沣部起义,使得华野迅速抵达运河西岸,切断第7兵团归路;三是运河对岸的李弥13兵团以军令在身为由,拒绝接应黄百韬兵团,放弃了运河西岸关键战略要点曹八集,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

至此,粟裕提出的“歼灭第7兵团”战略目标初步具备条件,但真正的淮海战役还未拉开序幕,中央正式下定决心围歼徐州剿总是在攻占宿县之后。

宿县即今天的宿州市,是徐州剿总与蚌埠之间的关键战略要点,是国军部署的徐蚌防线的核心,国军在此部署了刘汝明部第4绥靖区2个军的兵力,但刘峙指挥失当,慌乱之际令刘汝明部南撤,导致宿县被中野攻占。

这一天是11月16日,就在这一天,鉴于淮海战役越打越大,两大野战军无法独立完成战略目的,需进行密切配合,于是成立以刘、邓、陈、粟、谭为主导的淮海战役总前委。至此,淮海战役才真正打响。

第二阶段

该阶段战役由徐州剿总主导,战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解救被合围的第7兵团,二是夺回宿县,恢复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

面对乱局,徐州剿总将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组成,全力向碾庄方向进攻,解第7兵团之围,另一部分由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黄维第12兵团组成,向北攻击收复宿县。

此时,徐州剿总兵力是多于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的,但由于第7兵团被围、宿县丢失、高层战略目标不明、各部队之间各怀鬼胎,导致兵力过于分散,顾此失彼,给解放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北线战场,第2兵团、第13兵团遭遇华野顽强阻击,眼睁睁地看着第7兵团全军覆没。南线战场,李延年、刘汝明畏敌如虎,导致黄维第12兵团过于突出,被合围于双堆集。

该阶段战役的结果是,第7兵团被全歼,兵团司令黄百韬自尽,既未夺回宿县,反而将黄维第12兵团陷于包围中,北线第2、第13、第16兵团,南线第6、第8兵团各自为战,此时徐州剿总最明智的选择是放弃黄维兵团,组织残部向西撤退,至少还能在长江以北保留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

第三阶段

这也是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的想法。12月3日,他组织第2、第13、第16兵团向西南永城方向撤退,但途中接到空投手令,要求其立即东返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无奈掉头东返,在陈官庄地区陷于华野10个纵队35万大军包围中,插翅难逃。

救援无望,黄维兵团决定自救,临时布置4个师准备突围,结果负责打头阵的第110师师长廖运周阵前起义,彻底断绝了黄维兵团的突围之路。12月12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兵团司令黄维被俘,副司令胡琏搭乘一辆战车带伤突出重围。

1949年1月10日,陈官庄战斗亦结束,杜聿明被俘,所辖三个兵团中第16兵团于早前自行突围被打散,兵团司令孙元良逃脱,第2兵团被全歼,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被围歼,李弥逃脱。南线刘汝明、李延年部放弃作战,撤往长江以南。至此,淮海战役全部结束。

统计战果,华野最初战役目标是歼灭第7兵团、第9绥靖区,但最终战果是歼灭第2、第7、第12、第13、第16兵团,重创第4、第9绥靖区,收编第3绥靖区,歼敌约80万,远远超过预期,粟裕都没能料到会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当然,解放军伤亡也是三大战役中最大的。此战结束后,长江以北再无成建制敌军,国民政府完全失去战略进攻能力,解放全国势在必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