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新的國際秩序在動盪中進行着整合。在文化上人們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以消釋深植於內心的痛苦和焦慮,期盼着從瘋狂與死亡的記憶中解脫出來。在巴黎,以布勒東爲代表的一些作家、詩人、小說家從歐洲18世紀以來的一些夢幻文學中獲得了靈感和啓示,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瞭解到了關於潛意識的理論,在意大利畫家基里科的作品中看到了夢幻的巨大心理征服力。

在布勒東的積極策劃和發動下,超現實主義運動於1924年在巴黎誕生了。在20世紀西方藝術史上,超現實主義是一個延長時間最長、影響範圍甚廣的藝術流派,它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期開始萌芽,直到60年代衰落,歷經半個世紀的光景。起初,超現實主義運動只涉及文學和詩歌創作,隨後便波及繪畫、雕塑、攝影、電影、戲劇等多個文藝領域。

喬治·德·基里科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移居德國,然後到巴黎,即開始了他奇異的促發與聯想,且完全沒有受到他周圍新繪畫運動的影響。1917年,基里科與同服軍役的卡拉相遇,促成了“形而上”畫派的產生。形而上畫派與尼采哲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認爲:現實世界都是形而下的,另外還有一個形而上的世界,即超現實的世界。

基里科的繪畫思想中充滿了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叔本華是典型的悲劇論者,他認爲意志是最重要的,因爲能決定人的行爲和活動,從而決定整個世界。他肯定藝術是超越生存意志和超功利主義的。

基里科對於叔本華言論中世界表象下的象徵和意志感興趣,從而形成了基里科“形而上”的藝術。尼采是一名唯意志論的哲學家,他強調意志的重要性。兩位哲學家的藝術觀點,使基里科在探索藝術的形而上中,有了更好的理論支撐,並且這些思想奠定了基里科藝術的遠見性。

正因如此,有人甚至說形而上繪畫是超現實主義的雛形,基里科也被認爲是超現實主義的領路人。基里科的畫堅實、生硬、枯瘦,畫中常出現的雕塑、柱廊、街道等,其透視和光影的處理擁有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那強烈的現實感,卻透着一種異樣的神祕、怪誕、夢幻和不安。

在20世紀裏,絕大多數的現代派畫家在初期都受過印象派繪畫的洗禮,而基里科卻獨獨除外,他認爲印象派繪畫是走向了墮落和頹廢。他更關注的是印象派以前的古典繪畫,以及19世紀不屬於印象派的作品。

他的作品中,不論是意大利廣場、希臘雕刻、建築還有父親修築的鐵路,都能看出他嚴格地遵守文藝復興的透視空間,而且有如15世紀意大利藝術的建築般清晰。他把古典式的透視空間當作一種表現方式,而不是一種描繪手法,是他創造寂寞的夢幻世界的基礎。

如《一條街道的憂鬱和神祕》,他運用兩組相反的透視線畫出街道房屋,近景深暗的建築投下大片的陰影與相對受光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可以說是他把深景透視運用於情感表現最成功的範例。

基里科活躍於20世紀初形而上畫派興旺時和超現實主義形成之時,他無疑對推動美術的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連接了19世紀的浪漫幻想和20世紀的非理性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運動。這些貢獻都歸因於他那獨特的幻想的繪畫表現手法、令人驚歎不解的形而上藝術以及對後代的啓示……這些都足以說明,他是當之無愧的偉大幻想的先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