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切尼奧·提香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傑出大師,對宗教、肖像、寓言、古代神話與歷史等題材都非常擅長,爲人們留下了衆多影響深遠的傑作。另一方面,提香在油畫技法上也進行了諸多變革與突破,成爲威尼斯畫派的傑出代表,爲該畫派油畫技法的成熟做出了很大貢獻。

提香的藝術和列奧那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藝術一樣,標誌着文藝復興藝術發展的極峯。提香和這些大師相比較,雖然他們都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爲指導,貫徹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但是提香的藝術有其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自己獨特的創作道路。

達芬奇的藝術體現了新時代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作品特點是精深、智慧,擅長人物內心刻畫,表現感情細膩入微;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則是對於人的戰鬥意志和力量的歌頌,他的作品特點是雄渾豪放、宏偉,繪畫有強烈的雕塑感,給人以強勁有力之感;拉斐爾和提香的藝術則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人體美和對大自然美的讚頌。但拉斐爾的作品特點只是秀美、柔和、形象完美;而提香的作品特點是形象健美、色彩絢麗,有“金色提香”之美稱。

當時威尼斯地區商業繁榮,繪畫需求與佛羅倫薩、羅馬等地並不一樣,如果說米開朗琪羅或拉斐爾多爲宗教和上層貴族服務,威尼斯畫派的大師就是面向富裕的商人階層。因而威尼斯畫派有許多獨特創新,當然這並不表示另起爐竈,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符合時代發展的變革。

提香善於運用色彩,在他的畫中色彩和明暗層次是他油畫作品的基本要素,線條反而處在次要的尷尬地位,提香創作方法與同時期的畫家不同,他主要是依靠色彩來表現藝術形象的。

他往往直接對着模特作畫或者憑籍自身多年藝術實踐而不借助素描或草圖,用色彩直接塑造物體形象,賦予物體以色彩和生命。關於提香的油畫技巧,瓦薩利是這樣評價的:提香的早期作品製作得非常精緻,近看遠睹都相宜。而晚期作品就不同了,它是用闊大,粗獷的筆觸和堆起的顏料畫出來的,近看會使你莫名其妙,必須遠看才能領會到它的完美。

當時其油畫還處於發展階段,提香向喬凡尼和喬爾喬涅學習,經過長期學習和探索,直到他晚年才掌握以色彩塑造形象的繪畫方法。在西方繪畫史上,僅意大利威尼斯畫派擁有這一特殊的技法。提香每一幅油畫在色彩方面都作了互不相同、各有特點的處理。所有的圖畫都以刻畫入微的色調構造的。提香是第一個用色彩這一手段來發掘被描繪者的內心境界的巨匠。

他在選擇服裝顏色時是着眼於:要使富於感受性的絢爛色彩和人物的本質、性格中的基本特徵相適應,同時還使服飾顏色和肉體膚色及背景、道具的色調相呼應。

因此我們在欣賞提香的肖像畫時,幾乎可以從油畫的色彩上一下子就可以把人物的心理狀態看出來。提香在創作中把情感的表達放在第一位,色彩塑造的靈活運用,也間接地反映出他素描的紮實功底。

在提香的最後一幅作品《哀悼基督》中,基督形象的處理充滿了筆觸的建構感,近乎於用手指沾滿黏稠的顏料在畫布上塗抹,這使人感到畫家並不是在畫什麼,而是在尋找什麼,筆觸的存在感超於它所描繪的身體之外。

如德勒茲所言:“破壞的臉部,重新找回了腦袋,或者說在臉部之下,讓腦袋呈現出來。”在提香對基督身體的處理中,筆觸的觸感與材質性成爲主體,走在了形象之前,這恰是德勒茲所聲稱的一種超越具象的方法一即超越圖解性和敘事性,“所謂的形象,就是被我們拉到了感覺層面的、可感覺的形狀;它直接對神經系統起作用,而神經系統是肉體的”。

在這些不確定的筆觸與顏料中,有一種觸覺感,這種感覺並非依賴於光和色彩對形體的塑造,而是當畫面和筆觸的物質感被畫家推至前臺的時候,它們自身就成爲了一種身體。

提香以99歲的高齡走過了他輝煌的一生,他自幼就以威尼斯爲家,他和威尼斯的生活密切相聯,以致於今天一想到威尼斯,人們就必然想到提香。他的技法影響着後代許多畫家,比如倫勃朗就成爲他的效仿者,這從倫勃朗的自畫像和早期的肖像畫中可以看到與提香有相似的技法。

提香繪畫中粗曠的色彩以及鬆動的技法,直接的即興創作,而且要求作品從一個合適的距離觀看,以使顏色融合成一種生動的再現感。在提香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我們注意到開始採用大畫布作畫以及油畫技法發展中的非凡進步,他極大地影響着歐洲繪畫的進程,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