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的本質:儒家與道家的百年恩怨,儒家笑到了最後

大家都知道,在東漢末年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這就是歷史著名的黃巾起義,而這也是我國曆史上以宗教的形式進行的一次起義,而我們提起黃巾起義,往往會去關注東漢王朝的無能和各個名將的勇猛,但是很少人去關注黃巾起義真正的本質。

黃巾起義確確實實和東漢王朝的黑暗關,在民不聊生的情況之下,百姓揭竿而起,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這是一場帶有宗教性質的起義,那麼自然就有宗教的背景,而黃巾起義的本質其實是儒家和道教的百年恩怨之爭,但儒家最終還是笑到了最後。

時間回到西漢剛剛建立的時候,但是因爲戰亂剛剛結束的原因,西漢統治者便實行了道家的黃老之學,實行休養生息,國力漸漸恢復,於是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儒家思想,而皇權受命於天的思想深得漢武帝的認可,於是漢武帝便玩起了外儒內法的政策,徹底的拋棄了無爲而治的道家。

而此時的道家一看,皇帝喜歡玩受命於天這一套,而當時對於上天意志的解釋權有掌握在儒生的手中,於是道家開始變通,結合方術等等思想,在西漢成帝年間的道家學者甘忠可寫出了《天官曆包元太平經》,這就是後來道教大名鼎鼎的《太平經》的原型。

原本甘忠可將這一本書獻給了漢成帝,表達的意思就是,這樣對於天的解釋權就在你皇帝自己的手中了,如果不懂,我道家可以教你,但是很顯然,統治者對於這樣的道教思想本不感興趣,道家的人一看,道家思想在上層社會不能發揚光大了,於是便想到了社會底層。

於是一個名叫張道陵的道家學者,便選擇前往儒家思想影響較淺的巴蜀之地當官,並且在那裏創立了道教最有名的正一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師道,而且有因爲在入教之前要先上交五斗米,然後才能享受到祛病、除魔等等福利,所以也就被稱之爲五斗米道。

後來張道陵的後人張魯也是來到了巴蜀之地,以五斗米道的思想統治者,而黃巾起義的首領張角三兄弟都是五斗米道的傳人,而有受到了《太平經》的影響,便創立了道教的太平道,這三兄弟在天下九州到處宣傳,信徒遍佈天下,最終在張角的謀劃之下,爆發了黃巾起義。

而黃巾起義之後,原本還在打擊儒家勢力的漢靈帝劉宏,只能重新任用儒家的實力進行平亂,甚至還赦免了因黨錮之亂而被牽連的儒家士族,最終儒家的代表人物皇甫嵩、盧植和再一次的站了出來,開始率領東漢最精銳的羽林軍走向了平定黃巾的路途。

而最終的結局,大家要都知道了,最終黃巾起義被平定,而道家對於儒家的最後一次反撲也最終以失敗告終,此後太平道也徹底衰敗,但張道陵創建的天師道倒是興盛起來,但是卻再也無法和掌握政權的儒家相提並論了,只能才成爲宗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