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引起了熱議,因爲她是一個詩人,在很多人眼中,諾獎應該是小說家的舞臺。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詩人非常多,比如在我國知名度很高的印度作家泰戈爾,另外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意大利作家卡杜齊、英國作家魯德耶德·吉卜林、瑞典作家海登斯坦、瑞士作家斯皮特勒、愛爾蘭作家葉芝、瑞典作家卡爾費爾特、智利作家米斯特拉爾、英國作家艾略特、瑞典作家拉格爾克維斯特、西班牙作家希梅內斯、意大利作家誇西莫多、法國科學家佩斯、希臘作家塞菲里斯、智利作家聶魯達、意大利作家蒙塔萊、西班牙作家亞萊克桑德雷、希臘作家埃利蒂斯等都是因詩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

但是詩歌相對屬於冷門文學,再加上詩歌翻譯的難度和水平,影響着詩歌的傳播效果。就如同我國的古詩詞,其格律是任何其它文字翻譯都無法完美呈現的。當然別的語言創作的詩歌也一樣,翻譯之後也無法完美呈現原作的美感和內涵。

我國引進的外國文學作品很多,但是詩歌翻譯能讓人覺得滿意的其實並不多。比較有名的詩歌翻譯就體現在泰戈爾的作品上。泰戈爾主要是散文詩,散文詩相對於詩歌翻譯就少了很多韻腳上的講究,但是儘管如此,各家翻譯依然五花八門。

對於泰戈爾的作品翻譯,有影響的如冰心、鄭振鐸等,還有前些年某位詩人。對泰戈爾的散文詩翻譯大多數傾向於意譯,這也是對一個譯者文學功底的體現。相比較之下,冰心的翻譯比較華麗,但是卻有點兒歌化,少了一些厚重感;鄭振鐸的翻譯意境更到位,但是詩感稍弱。至於前些年那位“著名詩人”的翻譯,呵呵一下就好了。

強行押韻是中國翻譯外國詩歌最常見的毛病,我們不妨看看前些年的一些翻譯詩歌版本,就會發現,那些被人捧上天的世界詩壇巨匠的作品,居然在中國譯者翻譯之後,只不過是一些順口溜,而且有不少順成了五律、七律。這樣的翻譯絕對是不懂詩,所以有很多世界名著在中國不受歡迎,其實是被翻譯毀了。

對於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目前也有一些不同的翻譯,記得某報推薦了一首詩,翻譯的極其枯燥,被讀者評爲“嚼蠟”,毫無詩感不說,意譯也是十分糟糕。

筆者對照了幾篇英文原文和柳向陽的譯作,個人感覺到還是尊重原文的,基本上擺脫了譯者將自己的理解強加進去的毛病,雖然在一些韻律上稍有欠缺,但是卻能讀到自由詩留給讀者的那種更廣闊的理解空間和作品的張力。

詩歌的魅力體現在“三分在作者,七分在讀者”,每一首詩不同的人讀到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作品翻譯上,也會有不同的體現。如果真的要好好理解一首詩,建議還是閱讀原文。

肅竹2020.10.14於勉縣(原創作品,嚴禁侵權)

當然,如果你在外語閱讀上存在障礙,但對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想深入瞭解,下面這本《月光的合金》應當是不錯的選擇,翻譯是比較尊重原著的,值得擁有。

#你是否有被詩歌打動的瞬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