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托起百姓小康梦

长治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金秋时节,乡村景色迷人。百姓在丰收的喜悦中,勾勒出“脱贫花开节节高”的美丽画卷。

走进广袤的田野,壶关县店上镇5万亩红彤彤的旱地西红柿喜获丰收;武乡县金灿灿的谷子已收割,澄黄的小米搭乘京东农场“顺风车”出山进城;平顺县西赛村满山花椒香,椒农采摘忙……走进产业扶贫基地,一个个扶贫车间让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破零”,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一排排光伏发电的“蓝板板”照亮百姓脱贫的道路;一座座蔬菜大棚托起群众致富的梦想……

在长治,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百姓的小康生活正在路上。

平顺县光伏扶贫电站(5月18日无人机拍摄)。詹彦摄

啃下硬骨头 兑现军令状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这场举全国之力、尽非常之功的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保减贫、防返贫、严整改、抓巩固、促提升”总体思路,以稳定脱贫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根本要求,以产业就业为主攻方向,以后续扶持为关键抓手,以激发内力为重要举措,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啃下硬骨头,兑现军令状,奋力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我市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下发《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举措,并有效推动“四级书记”完成遍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确保脱贫攻坚抓紧抓实。同时,我市落实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政策,构筑起返贫监测预警机制。

在危房改造方面,对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排查、鉴定“两覆盖”,落实清除住房危险隐患、信息系统数据“两精准”,实现动态保障和新增任务“两清零”。在健康扶贫方面,积极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大行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教育扶贫方面,开展全面排查,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台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安全饮水方面,重点解决水源保障和水质达标问题。

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扶贫成效日渐凸显。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年底的32.2万人减至1784人,贫困发生率由17.5%下降至0.07%。

武乡县分水岭乡窑儿头村移民新村。

产业有后劲 脱贫路子宽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大河村变了。原先这里人均不足两分地,这几年,靠发展乡村旅游摘了“穷帽”,成了省里第一批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大河村靠啥脱贫?“标准升级,乡村客栈身价跟着涨,产业有后劲!”村民李明亮感慨。经过改造,村里的院落保留乡土风貌,餐饮保持农家口味,住宿达到现代化水准。“去年以来客栈入住率不断提升,一年多收入5万多元!”李明亮喜笑颜开地说道。

在实践中,大河村采取产业扶贫、项目扶贫、金融扶贫、精准扶贫、干部扶贫等“五位一体”的扶贫攻坚模式,加强对大河文旅兴村的投资力度,重新调整开发规划,以“一心一带三区多节点”为基础,全面推进大河新农村建设。

秋日里,走进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一幢幢小康住宅整齐排列,一条条乡村公路宽阔平坦,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形成一幅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图景。东庄村是我市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先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村水电站,但如遇缺水年份,村里的收入寥寥无几。直到2018年,东庄村与其它13个村在北耽车乡淜头村异地建起了一座29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村民们的生活慢慢发生了改变。

“现在,只要有日头,村里就有收入,而且大家还能通过劳动,每个月领工资。”村民们开心地说,荒坡种“太阳”的收益不仅可用于村庄建设、增设公益性岗位,还有效解决了村里芦笋基地和养鱼池等产业后续资金不足的难题,真正激发了全村脱贫内生动力。

消费扶贫热 “土货”奔“钱程”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落实消费扶贫政策,推动农副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让贫困村贫困户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破解销售难题,帮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领导干部带头定额购买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扶贫队和驻村干部全程参与为土特产“保质”……我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营造出“人人皆可为”的消费扶贫新格局。同时,我市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出台消费扶贫行动方案,开展“以购代捐、五进十销”,打造消费扶贫新模式。

我市持续推进扶贫产品认定工作,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扶贫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53个企业共认定258个产品,建成31个消费扶贫专区、12个专馆。“服务区+消费扶贫超市”也是我市消费扶贫的有益探索,这样的超市发挥了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流、车流密集,信息流通快速的优势,搭建起农特产品集中展销平台。

不仅如此,我市消费扶贫还开启“电商+直播”模式,多位县长化身“推介官”,直播间带货卖起了“土货”,吸引了网友的关注。此外,我市还依托大型展销活动平台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应对市场风险,逐渐形成了富有长治特色的消费扶贫产销衔接机制。

壶关县岭东新村整齐划一,干净卫生。王伟鸿 摄

驻村干部忙 群众心里暖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一则新闻《坚守在太行山上的第一书记们》被网友们刷屏,大家纷纷为假期坚守岗位的驻村扶贫干部点赞。

在全市脱贫攻坚战中,作为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深入太行山的角角落落,进村入户,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一年到头,吃住在村,帮扶到户,解百姓忧,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路上的暖心人。

刘欢是壶关县水池村第一书记,自今年村里的农产品开启网络销售模式后,刘欢和村民们就没闲着,从今年3月份起至国庆节前夕,他们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壶关优质农产品已近300万元。为了让村里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刘欢带领支村两委成立村集体全资农业公司,引进高科技农业品种,并利用帮扶资金带领村民种植航天果蔬和优质小米,实现规模化种植和大批量销售。

这两天,在武乡河底村,第一书记任杰正忙着帮村民储备养牛的入冬饲料。河底村山大沟深,无任何产业基础,但是村里2000多亩荒山非常适宜发展生态养殖业。上任后,任杰很快争取到50万元扶贫资金帮村里建起了养牛场。不到一年的时间,养牛场的牛从24头增加到43头,村民靠着“牛经济”脱了贫,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百姓对“小康”的朴素理解和追求。在全市脱贫攻坚路上,贫困群众从“有保障”到“更完善”,百姓的“腰包”鼓了,村里的道路宽了,家乡的风景美了,贫困百姓的心暖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勾勒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丁德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