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疫情的衝擊下,閉店20多天的南京先鋒書店曾發文:“我不想被時代所擊傷,我等待黎明”,並推出儲值卡和盲選購書活動;單向街書店在微信號中發起衆籌,表示照此下去,書店大概只能維持2-3個月的時間;中國圖書網開展圖書促銷活動“6000種圖書88元任選10本”。

受大環境和疫情影響,實體書店似乎走到了進退兩難的困局,不得不嘗試走出舒適區,探索出一條新路。嘉定的實體書店,也在進行“書店+”的探索。

書店+生活方式

“今年2月2日,我們店開始復工,說是復工,其實就是安排人值班。因爲幾乎沒有顧客。”大衆書局嘉定店的羌店長表示,直到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大衆書局舉辦了“肆月讀書月”活動,這一冷清的局面才得以緩和。大衆書局嘉定店位於嘉定區塔城路279號,是由嘉定鎮街道直屬企業練祁文旅公司與社會力量聯合投資運營的,去年7月開始營業,內設有咖啡休閒區、兒童閱讀區、羣團服務區等。

大衆書局臨近社區和學校,經營主要依靠社羣的粘性。在剛開業期間,推出了購書會員卡,積攢了一批原始的閱讀愛好者。在顧客買書後,書店還會邀請顧客加入微信讀書羣。“每次我們這裏有新書上架,我都會在羣裏先問問大家有沒有喜歡的,大家在線上下單,我們爲客人在店裏提前準備好。”羌店長介紹,不料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最初的營業計劃。隨着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適逢國慶、中秋雙節,大衆書局又開始了新的嘗試。門店積極推出了優惠活動,從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間,會員購買圖書可享受7.5折優惠。

除此之外,大衆書局內部設有“紙品咖啡”休息區,活動期間咖啡系列均買一送一,蛋糕甜品每份享受7.1折優惠。

“這些活動給我們門店帶來了不少客流量,‘十一’長假的銷售額比‘五一’期間增長了六成左右。”羌店長介紹,書店除了賣書,更要打造成滿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場所。在這個宛如自家書房的空間裏,書店將與書相關的生活方式都搬了進來。“圖書+家居+咖啡輕食”的設計理念,讓場景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之中,營造出溫馨、自然、書香、格調的優雅意境。“在大衆書局,顧客們可以點杯咖啡,和朋友們享受下午的悠閒時光,這些都是線上購書不能夠給到的體驗。”羌店長喝着紙杯咖啡笑着說。

書店+直播

鍾書閣嘉定店位於博樂路現廠創業園c棟一層。玻璃文字幕牆早已成爲鍾書閣的符號,遠遠望去便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文藝氣息。設計師擷取了嘉定色彩鮮明的代表性元素——竹刻與印章,用兩大元素串聯起書店的整體佈局。

“我們鍾書閣是有網店的,有時會推薦讀者到網上去買書,我們今年的網店消費量比去年有所增長。”鍾書閣的朱店長表示,鍾書閣主打的是教輔類書籍,主要購買者是以家庭爲單位的羣體,通過差異化的讀者定位,搶佔了垂直細分閱讀領域的市場。

受疫情影響,直播已然成爲書店破局的新模式之一。上海的鐘書閣很早就開始嘗試直播,從2月4日到2月7日,鍾書閣分別在四家上海的門店進行了四場不同主題的書店直播。鍾書閣嘉定店也積極進行了直播嘗試。4月10日,鍾書閣嘉定店和嘉定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嘉定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開展了圖書直播活動。活動的主題是“愛國衛生人人蔘與、健康活動人人享有”。“當時很多人想要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信息,因此我們在選書上也是主要圍繞疫情防控的主題。”朱店長介紹,直播嘉賓邀請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教授餘金明,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除此之外,鍾書閣始終在推出新的線下活動,吸引消費者的光顧。今年6月在鍾書閣成立一週年之際,推出夏季新品免費體驗活動;8月舉辦的上海書展活動上,鍾書閣還邀請了知名兒童作家豆豆姐姐進行籤售活動。“我們在積極嘗試,純線上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的,線上覆蓋率是有瓶頸的,所以我們在思考怎麼把線下的場景和價值更充分地挖掘出來。通過我們的活動,第三季度的銷售額比第一季度增加了85%左右。”朱店長表示。

書店+超市

在書店整體發展環境不算景氣的當下,位於嘉定南翔印象城的西西弗書店日前卻新開張了。和傳統書店不同的是,西西弗書店選址在體量較大的購物中心,藉助印象城的商業優勢,每日人流量得到了保證。西西弗書店作爲搭建了“物理書店+閱讀體驗+書友會+信息交流”的平臺,組建了“西西弗書店”+“矢量咖啡”等子品牌矩陣。其中,書店的空間佔80%,咖啡館是15%,不二產品是5%。

西西弗書店的董事長金偉竹曾表示:“書店也是賣貨的貨場,本質上與超市相同。我要做的,第一是讓你願意進來,第二就是讓你走的時候帶一兩本書。”西西弗書店內的裝修,現代氣息濃烈,俘獲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眼球。同時,書店圍繞大衆習慣與讀者需求,設計人性化的導購指引,讓讀者可以像逛超市一樣,輕鬆找到適合自己的書。

記者手記

大衆書局嘉定店羌店長說:“現代社會,許多人對書店的態度,可以用‘曖昧’二字來形容。一方面,大家希望書店作爲心靈的棲息地,長久地存在着,來承載我們現實中不能抵達的‘詩和遠方’。另一方面,人們又鮮少爲書籍買單,因爲閱讀方式的變遷、務實的價格觀,讓一些顧客寧願在書店裏買一杯昂貴的咖啡,也不會買一本比電商價格貴五塊錢的書。”

羌店長的感受,代表着許多實體書店經營者的心聲。而今年,當這種“曖昧”疊加疫情影響,實體書店不得不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探索一條合適自己的生存之路。

在書店的自救行動中,直播、衆籌、促銷成了能使現金迴流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徑。除此之外,不少書店選擇和酒店合作。對書店而言,打造“書店+”公共空間,不僅帶來閱讀質量的提升,還能通過與酒店和零售業的合作,拓寬讀者羣基礎。與其讓書店在時代的浪潮裏一次次“溺水”,在商業化的變遷裏“暗自神傷”,不如打破傳統、擁抱市場。實體書店未來的轉型之路,讓我們一起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