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如果要問哪件近代工業品,對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有着超越幾代人的影響,那“呼聲極高”的一件,當屬自行車。改革開放早期時,中國大城市裏洶湧的“自行車流”,也曾讓那時多少造訪中國的外國遊客驚歎。那時的中國,也因此有了個出名的稱號:自行車王國。

而對於多少“80後”“90”後的朋友們來說,父輩們當年“騎車的姿勢”,更是多少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每當家長們要騎車出行時,常見都是“標準動作”——先扶着“大塊頭”的自行車推起來,然後踩着腳蹬子劃兩步,這才抬起腿跨上車,捎帶還伴隨着一陣悅耳的鈴鐺聲,漸漸騎行向遠方……多少孩提時代溫情的記憶,就是在父母“滑兩步再上車”的身影裏。

不過,對於這“上車姿勢”,許多年輕的自行車玩家們,也是連呼看不懂:這是什麼樣的“大塊頭”自行車,有着這麼“別緻”的“動力特點”?其實,這“大塊頭”自行車,也有着曾經中國千家萬戶老百姓都熟悉的“別名”:二八槓自行車。

二八槓自行車,又名“二八式”,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一款長期在中國流行的“重型自行車”。這種自行車的車架構造十分複雜,包括了車架車體前叉合件各個構造,外加腳蹬、鏈條、飛輪等動力裝置。其最大的特點是夠大夠重,特別是其直徑二十八英寸的輪胎,也讓其有了“二八槓”的別名。比起同時代各類自行車來,“二八槓”確實體魄巨大。

也正是因爲這巨大的“體魄”,“二八槓自行車”的“驅動”自然也非常喫力,經常需要讓車子“滑起來”,然後才能穩穩騎行。那些“童年記憶”,就來自這技術原因。

不過,別看以現代眼光看,“二八槓”自行車看上去無比粗笨。但放在當年,“粗笨”的“二八槓”自行車,也屬於自行車裏的“名貴款”。比如上世紀50年代看哭全球觀衆的意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裏》。影片裏所有虐心的故事,都圍繞着“爭奪二八槓自行車”展開——對於二戰剛結束時的意大利家庭來說,丟一輛“二八槓”自行車,基本等於天塌了。

而對於近現代的中國來說,自行車乃至“二八槓”自行車,也承載了更多珍貴的記憶。

作爲一款十九世紀初才“定型”的工業品,自行車“登陸”中國其實還比較早:1868年時,一些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就開始騎着自行車在上海街頭飛奔。其“足踏兩鐵片,手握一橫條,而輪自轉,車自行焉”的一幕,還惹得上海當地報紙嘖嘖稱奇。然後國人也紛紛跟風,近代北京上海“有頭有臉”的人物,常見想法弄一輛。

“末代皇帝”溥儀結婚時的賀禮,就有嶄新的自行車,十六歲的溥儀“騎上去”就愛不釋手,甚至爲了能在紫禁城裏放肆的騎車,溥儀“把祖先在幾百年沒有感到不方便的宮門門檻,統統鋸掉。”

如此熱潮,也叫1898年的《申報》,早早發出一句神預言:“自行車必將大興於中國”。

不過,比起當時中國“有錢人”對“玩車”的癡迷來,自行車距離普通老百姓,距離還是太遠。1903年時,一輛普通的女式自行車,售價是六十兩白銀,摺合銀元84元。這筆錢,相當於當時河北小學教師21個月的工資,或是北京普通五口之家十個月左右的生活費。對於苦老百姓來說,省喫儉用多少年,恐怕都“混不上一輛自行車”。

如此“名貴”,關鍵還因彼時中國的產業太落後。自行車看似普通,卻是實實在在的工業品,從用料到工藝,對於當時的中國產業工人來說,毫無疑問都是高門檻。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民國“黃金十年”時,中國的自行車還基本是進口。直到1936年,日本人才開始在中國建起自行車廠,1949年新中國建國前夜,中國本土的年產自行車量才勉強達到一萬五千輛。自行車,依然是稀罕貨。

直到1949年起,新中國對自行車工業進行重新整合,“天津自行車廠”“上海永久自行車廠”“上海自行車三廠”相繼掛牌成立,形成了當時中國自行車三大品牌“飛鴿”“永久”“鳳凰”。中國的自行車生產,才從此大踏步前進。到1953年時,中國的國產自行車不但可以供應國內市場,且每年出口2000輛。到1965年時,中國僅自行車出口量,就已經達到16萬輛。自行車,這件民國時代的“貴族用品”,這才越來越多走進普通家庭。

但即使在那時,一輛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依然堪稱價格昂貴。上世紀60年代時,“飛鴿”牌的“二八槓”,價格通常在150元到190元之間。而在1960年代,中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平均職工月工資,也就在40元上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90元。自行車對於大多數家庭,都是無比重要的財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輕人結婚,聘金通常纔要4元錢,但必須要有縫紉機、手錶、自行車“三大件”。“家庭地位”十分高。

而自行車裏的“二八槓”,放在當年那更是“名貴款”。別看“二八槓”的“驅動力”有限,但其“身價”不止在貴,更在其“好用”。一輛“二八槓”不止是出行代步工具,更可以馱運糧食買菜,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那真是一天都缺不了。所以,也就有了許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背景的年代劇裏,那些“小青年騎着二八槓”飛跑的身影。那不止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我們的父輩,爲生活的擔當與奔波。

而從改革開放起,中國的自行車生產繼續突飛猛進。到1988年,中國的年產自行車突破四千萬輛,雖然當時的自行車零售價也“微漲”到200元左右。但當時廣州等大城市,居民月收入已經突破百元。北方哈爾濱等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也在七十元以上。“買自行車”已不再像六七十年代那樣難。所以,也就有了改革開放早期,中國城市裏洶湧的自行車人流,亦是“80後”“90後”們的記憶。“好用”的“二八槓”,承載了多少人的童年。

從1990年起,中國的自行車生產,再次實現了多樣化,各種琳琅滿目的“變速車”“山地車”相繼亮相,曾是自行車裏“豪華貴族”的“二八槓”漸漸淡出。到了21世紀,當年“一輛自行車都造不出”的中國,每年要生產全球百分之七十的自行車,昔日的“自行車王國”,至今已是“世界自行車第一大出口國”。曾是老一代人“重要財產”的自行車,今天也以不同方式,繼續方便着我們的生活。

那“滑兩步上車”的身影,那曾經“粗笨”的“二八槓”,就是多少國人記憶裏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千家萬戶,多少撐起家庭的父輩們。也照出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強大的歷程。

參考資料:溥儀《我的前半生》、張兵《我家的“二八”自行車》、孫培用《二八加重自行車》、路麗莎《二八槓自行車上的時光》、唐玉林《中國自行車出口貿易的現狀、障礙和競爭力問題》、貝貝《改革開放三十年:自行車的生死輪迴》、陳煜《中國生活記憶》、張久英《老自行車》、裴毅然《民國初年文化人的收入與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