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扶貧基地火龍果長勢喜人;光伏發電讓村民坐在家裏享受“陽光收入”……9月29日,秋雨中,走進沙窩鄉趙寨村,滿目疊翠,鳥鳴婉轉,山間野花點綴,山頭雲霧籠罩,宛如人間仙境。

趙寨村,市級貧困村,村域面積5.27平方公里,共有14個村民小組,25個自然灣,有建檔立卡對象73戶165人。

近年來,村“兩委”用心用情招賢納能、保就業、促脫貧,千方百計補短板、保暢通、謀振興,2019年底實現整村脫貧。

“這不僅得益於村裏的黨員幹部帶頭示範,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讓村民看到了發展希望,更離不開羣衆的齊心協力。”趙寨村第一書記塗柏泉一語道出了村裏發展變化的根源和動力。

找準發展突破口

趙寨村是一個典型的山村,擁有山林面積4600畝。但由於地處偏遠,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青壯年村民大多外出謀生。

這樣一個小山村,擺脫貧困的突破口在哪裏?

“豐富的林地資源,具有發展種植、林下經濟的先天條件;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潔淨清新,是天然的‘氧吧’,發展農家樂具有一定基礎;水庫可着重發展垂釣休閒項目。”對於趙寨村的未來,塗柏泉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中友及村“兩委”成員反覆研究分析了多次,並積極付諸實施。“山頂有趙寨水庫,山腳有黃龍水庫,打造水上樂園項目,再將趙寨打造成‘四季花寨’,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2017年,村委會相繼流轉了該村7組、8組土地45畝,投資200萬元,分三期建設現代化高標準“無公害”蔬菜大棚27棟。建成後,可實現年收入20萬元左右,可安排周邊貧困戶和羣衆40餘人就業。

目前,一、二期工程建設已完工。9個大棚已種植上了特色水果,並初具規模。今年,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採摘。

黨員示範助發展

“經過反覆比對,村‘兩委’決定建設蔬菜大棚扶貧基地,可流轉土地時,村民卻無人響應,持觀望態度。”塗柏泉說。

村“兩委”通過黨員大會、羣衆代表會、入戶走訪、講黨課等多形式,大力宣傳黨的各項政策,激發大家投身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最先進行土地流轉的是村裏的老支書,在他的帶領下,45畝閒置土地迅速流轉到位,爲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塗柏泉說。

大棚基地二期工程於2018年10月完成。在對外招商過程中,由於交通不便,無人問津。

在村“兩委”的真情召喚下,在外從事建築行業二十餘年的黨員趙文安毅然返鄉,與黨員趙和平、汪春蘭等一起承包了蔬菜大棚。

兩年來,基地裏種上了火龍果、桑椹、黃桃、櫻桃、梨等特色水果,果香飄到了山村外。

走進火龍果大棚,高約1米的果樹上結滿了火龍果。因殘致貧的村民趙南林正在棚內鋤草。他說:“我們殘疾人不便外出,在這裏就近打工,每天工錢60到80元。自己的田地也在附近,打工、種田都可兼顧,過日子再也不發愁了。”基地除趙南林外,還吸納了6名貧困戶家在門口穩定就業。

“火龍果一年可掛果8至10批,採摘期長達半年。今年7月份開始採摘,目前已採到第三批。”趙文安說,作爲一名黨員,在外多年,也想回來爲家鄉做點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帶動貧困戶就近就業,共同致富。他還準備散養些土雞,開辦農家樂,三年後可帶動15戶貧困戶就業。

千方百計補短板

交通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交通興,百業興。

進村的東、西兩條路一直是困擾趙寨村發展的“瓶頸”。

“要讓村民獲得實實的出行便利,就必須着力打通‘斷頭路’。”趙中友介紹道,村委會一直在補基礎設施短板上下功夫,採取“一事一議”,積極爭取政策資金。

修路,也是村民日夜盼望的事情。該村朗中灣5組村民趙德驕,得知村裏要修路,主動拆除位於丁字路口約90平方米的小賣部。他說:“因爲路不好,村裏一直沒通客車,去趟城裏,得走很遠的路,來去得折騰大半天。修路人人有責,路修好了,生意纔會更好做。”

2019年3月,趙寨村實施蔬菜大棚公路建設項目,道路全長0.733公里,大大方便了羣衆的生產、觀光采摘、日常管理和運輸。 同時,還投入資金,對村4組至7組道路進行修復,面積達890平方米。對沙水線趙寨段公路進行了拓寬硬化,建設長度0.8公里,拓寬5.5米,一定程度解決了羣衆出行難、車輛會車難的問題。

塗百泉高興地說:“目前,村已爭取120萬元,將對村內2.4公里主幹道進行拓寬硬化、美化和亮化,讓外面的遊客能進來,老百姓的產品也能運出去,成爲一條名副其實的致富路、幸福路和小康路。”

記者感言: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一個地方的發展,如果沒有產業支撐,一切都無從談起,對於像趙寨村這樣的偏遠山村來說,更是如此。

產業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唯有抓好產業發展,才抓住了扶貧工作的關鍵。“衝鋒陷陣”得有排頭兵,脫貧致富得有領頭羊。趙寨村圍繞產業發展做文章,着力補短板,強弱項,保障產業發展要素。同時,黨員帶頭創業助農致富,做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路者,是“造血”式扶貧最有效的辦法之一,老百姓心裏有底,看到了希望,幹事纔有勁頭。通過團結一心齊努力,貧困村民的日子好過了,同步小康的大道就會越走越寬。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劉學文、汪安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