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技術的更新迭代,從黃河之畔說起

——專家熱議中國節水新路徑

張文麗 杜 英

作爲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大禹節水集團從農業節水灌溉、農村污水處理、農民飲水安全、智慧水務等方面進行研發和服務,爲中國節水新路徑提供了科技支撐。

圖爲大禹節水滴管管帶生產集中供料系統。大禹節水滴灌管帶生產集中供料系統。

張文麗攝

“當我早上推開窗戶,依山傍水的蘭州令人流連忘返,但是如果這些城市沒有了水源,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央視主持人古兵拋出的這個問題,將論壇引向主題“節水與社會”。10月10日,第二屆中國節水論壇在我國唯一一座黃河穿過的省會城市蘭州盛大開幕。

甘肅萬元GDP用水量較2010年下降了60%

“做好水資源安全工作是未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創新是農業節水的根本之路。”正如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所言,中國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0億斤增加到現在的1.3萬億斤左右,灌溉技術對糧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節水事業走出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科技興農之路。

作爲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近幾年來甘肅省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1%,列全國第一。”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餘欣榮說。以“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的思路,2013年以來,甘肅高效節水面積累計達到836萬畝,萬元GDP用水量較2010年下降了60%。在打造現代智慧水利模式的同時,培育了大禹節水集團公司這樣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大禹節水將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農業和水利領域,推進“水網+信息網+服務網”三網合一。“企業從酒泉走向全國,灌溉工程和扶貧項目達3000萬畝,節約農業用水量達500億立方米”,大禹節水董事長王浩宇說。

合力共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節水事業,除了依靠科技支撐,還需加大政府、市場、社會三種資源統籌力度。“量水而行,節水爲重,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要在用水定額管理、節水評價制度、重點用水單位監控、縣域節水達標建設等方面下功夫。”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魏山忠表示。

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用節水創新發展致富的案例,解讀了如何規範運用PPP模式形成農業節水化投資保障機制。關於節水產後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提出:“研究實體水和虛擬水在‘二維三元耦合’系統中流動的規律,有助於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水約束的難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鄧銘江院士提出的“西北水三線”空間格局引發熱議,對於破解胡煥庸線、陽關線和奇策線的約束,實現國土空間均衡發展,改變西部面貌建立美麗中國貢獻了創新思考。

久久爲功,修復治理生態幸福河

“以節水爲槓桿,才能推動生產和生活用水方式由浪費粗放向節約集約方向轉變;以強化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爲水資源管制底線,才能推進全社會的科學、高效、合理用水。”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對新時代治水方針的解讀,正是中國節水事業的前路所向。

什麼是幸福河,如何評價怎樣實現?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匡尚富院長展示了黃河幸福指數的綜合分析過程。“水治理應找準主要問題與矛盾,強化科技創新和機制改革,一河一策,羣策羣力。”

“按照河西控水、南部保水,隴東調水、隴中優水的總體構想,通過保供水、抓節水、優配水、增綠水、防洪水五水共抓。”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表示,甘肅省委省政府將以建設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爲目標,促進新時代甘肅節水工作開創新局面。

相關文章